close

【禪觀的原則- 捨】

【Leong ○○】

「哈哈! 師兄太客气/太謙恭了呀! 以前曾修過南傳上座四念處止觀法門, 棒! 末學最近三年才開始學習參禪的方法, 篁是初步懂得一點南北修行的皮毛. 因聽覺問顥和困擾, 極少面試查問(personal interview)各种含疑點的課題. 總覺得在努力方面和調整修行方法有不足之處. 另者, 在經典方面開始摸索收集資料作參考用處吧了, 末學對師兄沒有死死用經典的話語或方式, 但確又同時不离其要點或意義, 不知覺中發輝了您自個儿的看法/意見/觀念或思路軌道, 使末學深深感動/感激之關鍵/重點. 年輕沒好好讀書, 故中英文表程度都很有限呀! 請多多體諒為盼! 感恩/謝謝! 」

回應

感恩師兄慈悲;雖然「佛法」重視的是「智慧」,但末學以為;所謂的「智慧」,是「實務上的經驗」,而「經文、語錄」的描述,都是「佛陀、祖師」在【「實際」的「修持觀照」時,「內心、境界」變化過程的「記錄」】,只要是「依循」「佛陀」所「教授」的「原則」來「修」的,必然會出現如「經文、語錄」所記錄的狀態,甚至更為豐富!

「禪觀」類的「經文」重點,一是「真理」的「原理」解說,二是「觀照過程的記錄」,末學認為;最重要的是「不離原則」!或許有人會質疑「原則」的「正確性」,我們如果能先以「文字」、「推理」的把「理論」「通暢」後,剩下的,就是「是否能按照、依循」「原則」的「實修」了!

如果佛所說的「原則」是正確的,在靜修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和佛所說的一樣,所以;「經文」所記錄的「靜修過程」,是「不必強記」的,「理解」的也只是「概念」而已!雖然如此,當有了實務經驗後,回頭再去看「經文」,將又是另一片風光!所以末學其實學的不多,遇到「任何人的說法」,或是「個人的經驗描述」,都會先回到;是不是依循「原則」的觀察!

「取」當然是「世間法」,而佛法的原則,一言可盡;其實就是「捨」,不管是「南、北傳」或「藏傳」,只要是「依原則」的禪觀,末學以為原理都是一樣的,不外是「直觀捨」,或是「先取再捨」,也就是「直觀因緣而捨」,或是「先建立假相」,再「觀因緣而捨」,這是因為根機不同的原因!

「捨」即「無住」,於「無住」也「無住」!也就是說;觸對「相」時要提起「法性」才能「捨外相的執」,「捨執」就「不會住相」,雖對相「不住」,但「法性」能緣生「相」,所以對「性」也要「無住」!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於法不說斷滅相」,修行的方法和原則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禪觀時,是「加強心力」!對內觀「心念」時,「不加干擾 」的呈現心念的「本然狀態」,即使「心念被觸動」時,也只要「保持覺知」而「不加干預」的呈現「被觸動時的本然狀態」!

對外養成;雖不否定相,但「時時提起「由相見性」的慣性,當養成「離相」的習慣時,此時「依循原則」的重要性,就會更顯重要了,因為「凡夫」住相,所以執「常見」,如果住「性」,就會是執「斷見」,所以於「性」,還是要「依緣能生」的捨「性」而「無住」!

末學是這麼看的;是「南傳」還是「北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法」,末學也看過「南傳」學者背離「無我正法」的說法,所以要看說法的內容來定!

師兄如果不嫌棄,我們可以互相討論,但末學所學的確也不多,原因是,當末學了解了;【「加強心力」的提起「覺知正念」,才有可能突破「無始業力」的束縛】,也知道;研究或學得再多「佛陀或祖師的心得經驗」不如「自己親身經驗」!

末學以為;修學「態度」會關係到「修行」如何,其實「態度如何」也是修行,這與「學術的程度如何」是無關的!而在「論理」時,確也是在「挑戰各人的容忍度」,所以;也感恩 師兄、法友們的包容,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