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境、證空、體空】

【王○○】

 劉奕壯師兄: 想請問師兄˙沒有證境˙沒有證空 體空˙只是從文字大概理解寂靜涅槃˙這是甚麼狀態呢˙如果有人請問達賴喇嘛 十七世法王 四大名山法師 還有諸多<真理>的宣講者˙你(們)證悟了嗎˙他們會如何回答呢˙如果假設是寬謙法師˙而他回答我沒有證悟˙那是否會讓人質疑他所說的 性空 涅槃呢˙畢竟要到初地菩薩看到些微真理的現象都不容易了˙何況是七地菩薩深沉的認可˙我想說的是˙老是說 空性 空相 寂滅˙˙˙可是都是從文字語言大概了解阿˙本身並沒有實證˙如何說 空 呢˙還是不該說空˙˙˙這是我在霈元兄那裏的疑惑˙因為從空境而言˙他確實超越語言文字˙光成兄說他在樓上˙感覺上似乎也可以˙因為他有他示現的因緣˙就像師兄所學˙確實在很多人之上了˙差別在於師兄不會說˙˙(末學對空境很迷惑˙也不敢妄談空 性空 空相˙˙因為真的不知道˙也不想從學理來說˙那我該如何呢 性空 空相˙˙因為真的不知道˙也不想從學理來說˙那我該如何呢˙˙˙實證才說嗎)

回應

所謂「意識」的推論是不離「自我」的,而「離心意識」,並不是沒有「理解、思考」的「無想」,而是不以「自我主觀、自以為是、自我立場」來理解、思考,修學者「正見」的建立,必然是依「聲聞」而有,也就是依「語言、文字」的教育,而相對於文字,由語言的傳授,是更容易理解,所以佛在世時,只有傳誦、背誦,而不用文字來記載!

由文字等的教育,因推理而建立思惟觀念,才能在面對一切境界時「練習」、運作」「與空相應」!以「法印」來說。如果三大理論是互為矛盾的,如果他不是唯一真理,當操作時,就會產生礙難,這之前末學已提過「無礙」的重要性了。所以「理論」由「非預設」、「非權威」的不斷「質疑」、「推理」、「思惟」中,才能建立而化為自己的「觀念」!這個過程是修行至為重要的一環,這也是「八正道」「正見、正思」建立!這也是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的過程!而沒有「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也不會出現了!

在實際的操作上,也因為法印是一而無礙,所以能以一通三,只要取其一就能貫通其他的!比如取「無我」,在「定心、覺知」的輔助下,面對一切「內心、外境」境界時,能時時觀境界的「無我因緣」,因為「法印」是「一」,所以不需再起「無常、無生」思惟,而終能匯通「無常、無生」!

只是文字理解「寂靜涅槃」,而未進入「實觀」,也還只是「文字理解」的狀態!但也不要小看「文字理解」,有些學者,在「文字理解」上,也還在爭論不休!

以佛教來說;「證悟」是「已證所悟」的境界,他不是「解脫」就是「成佛」!而「證悟」的內容是「我法空」,所以誰也不會說自己已證悟,因為說「我」已證悟,而「證悟」的是「無我」,那不是矛盾嗎?而二乘的「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也需已「不受後有」者印證的!所以很多大德的證境如何,都是身邊傳出的,畢竟所跟隨的大師,是有「證悟」的,自己也會覺得比較有依靠!卻不知道「法」才是修學者最終的所依!

是否實踐「空理」,末學認為,如果「真理」是一,實踐「空理」者,必會「無我」,以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愈無私」、「愈能捨自我主觀」,試想,那有實踐「空理」「無我」者,會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這種凡夫的自然表現,跟「空理」扯不上,這種「空理」,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另一種「執著」的對象而已!

比如說法,是不是能依對方的「根機」、「現況、需求」來滿足對方的需求,再試著向上提昇,這不離「捨我」、「依他」的作為,是以「對方」的角度來思惟,而不是「自我」!如果連「無我」都作不到了,談空或「什麼」,也都是虛無的!而這個「捨我」,是與自己作對比的,是「自勝」的!

換言之真理的實踐,是可以由外在的表現,看出來,這不是要去論斷誰「證悟」誰不證悟,也不是要去比誰比較「證悟」,因為證悟的境界,是實踐而有的!所以無我,是末學學習的對象!

「談空」和「空談」是不一樣的,誰的境界如何,「顯不顯能」是個人的事,末學只能就事來談,任何人修持的境界如何,或標榜自己修持境界的發心是什麼?也「非關我事」,因為別人的境界是他家的事,反倒是「標榜修持境界」的作法,末學是不敢苟同的,即使「標榜」的「示現」作為,能解師兄的迷惑,這種作法,尚有造神之嫌,以現況來看,不但沒有效果,而且是反效果,不如捨棄!還是回歸「依法」之路,是比較適妥的!

【因為「無實性」,所以能有「緣生」、「緣滅」的「特性」,叫「空性」】!這是現實而可理解的,如果「依緣生緣滅」而論「空理」,那裏會產生迷惑?只有偏離「緣起」而論空者,才會「頑空、偏空」而玄談,玄談當然就會迷惑,佛法是「真實、如實」的,是為解惑而存在,但現在被弄得變成迷惑的根源,這樣的玄談「空」,末學不認為真的理解「空」!

末學建議師兄如實的從「緣起觀」作起,只要掌握「原則」不怕不見「空理」,所以師兄儘可大談特談,因為若不能確認「空理」,又如何實證「空理」?

其實談不談「空」,空理還是不斷在運作的,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由處處得顯空理,這雖不只是學術、學理,但連學術、學理都不通了,如何運作?這就更談不上運作「實踐」時,是「相應空」還是「相似空」的抉擇了!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