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自性、無自性】

【李○○】

  古德說:只要無心與萬物,何仿萬物長圍繞。不起心不動念,心如明鏡,清清楚楚,就是這樣,你說是嗎?敬請指教!

回應

    師兄善言,古德所說法語,約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但法語的「理論」為何,如何作到,這又不能不作一翻理解了!

以金剛經而言,「無所住」的原因,大體而言可用「無實性、無常相續、因緣和合無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經偈作註解,也因之所以能對一切法「無所住」,真實而言,是「要住也住不住」的,然而,般若經說「生其心」並非「不起心不動念」亦不是「無心」,或許是「定義內涵」不同吧,所以末學自解「不起心不動念」應為對一切法『不起「執」心,不動「住」念』,「無心」則定義為『無「住生」心』,否則就有;若無「起心動念」、「無心」,「如何能知」「心如明鏡、清清楚楚」的疑問了!

佛教不管何係、何宗、何派,共同的共識是「執」是煩惱之源,而對於「執」的破除方法,其實也不離「三學」,但觀門卻因各種根機、願力而有所不同,末學認為;依「定學」而培養的「覺知」是關鍵,因為若沒有「覺性」、「不起覺性」,要作到「無心」或「無住」是遙不可及的,因為有了「覺知」,在「根、境」的「觸對」時,也才能選擇「無不無心」、「住不住」,簡言之,若能作到「根、境」「觸對」的「觀照者」,而不是陷入迷惑於「情境」中,才能作到無礙「萬物長圍繞」!

對「根境」是「觀照」還是「陷入」,是「背塵」還是「背覺」的「覺知力」,這在佛法的修學上,雖是前置工作,但若作不到,後續的「破執」是無法完成的,至於「所觀」「根境」雖能空,但「能觀」的「心」,是「緣起」「中觀」的「一切法畢竟空寂」,還是「唯識」的「識有」,或是「唯心」的「心所造」,這就是學者對「佛法」的判斷、選擇問題了,如果沒有排除「權威」而「依法」「擇法」的態度,討論這些,不過是徒增諍論而已!但不管如何,先作到「覺知」而「無礙」,已能得佛法廣大利益了!這是末學的淺見,感恩師兄指教!

……………………………………………………………………………………………………..

【李○○】

○○菩薩道友平安吉祥:感恩分享:奕壯師兄大德慈悲開示。阿彌陀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李○○】

末學回【○○菩薩】末學饒舌【老子聖人】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哪裡還有,你我,他,之分呢,自性觀世音菩薩,也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沒有分啊,妳說是嗎?請指教。

【李○○】

末學回【○○菩薩】自性無形,無所不在,也就是我們的【覺性】無我,是無,五蘊,並非無自性。自姓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因為無形,所以才不生滅,末學請問你,你的靈性有老嗎?請多多指教。

回應

懇請師兄思惟幾事!

既然「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以實際來看,為何還是有,你、我、他、佛、眾生之分呢?「同根、一體」的是什麼?

既然『「唯心」「淨土」』,為何獨求「西方」?既然『「自性」「彌陀」』,為何專念「彌陀」?

自性如果「不生滅」,佛與眾生的「覺性」為何不同?為何會有「佛與眾生」的差別?

「覺性」生起作用需不需要原因?

如果不需要原因,各人為何有不同的「覺性」?若需要原因,「原因」為何?

既然自性無形,無所不在,如何顯見?由何得知?

如果自性無所不在,是一是異?如果是一,為何您我的自性、覺性不同?自性是異而「無所不在」,那末學的自性在不在師兄的「自性」中?

五蘊如果有自性,人怎會「生老病死」?

從何處見到靈性老不老?靈性有沒有變?如果不變,眾生如何修成佛?如何提昇?

謝謝指教!

................................................................................................................................................

【李○○】

末學也認為無心不是無知,是我們【真心覺性】對境之實,如明鏡一班清清楚楚,關鍵是不要再分別執著名相,【法華經】也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前面的﹝知﹞是清清楚楚,後面的﹝知﹞是分別執著煩惱。至於﹝生其心﹞末學認為我們的【本性】一起作用是﹝善的﹞是慈悲的﹞更進一步說,本性裏面非﹝善﹞非﹝惡﹞末學淺見,請【仁兄】多多指教。

回應

末學認為「對境分別」不是問題所在,事實上,人不可能不對境分別的,關鍵在「分別」後的「執著」!問題是「無明、執著」的原因為何?

「真心覺性」對境之實,既然已「如明鏡的清清楚楚」,怎會讓煩惱的元素「知」出現?原因是什麼?

也就是說「知」是「無明本」,那「知」的「本」是什麼?

以「緣起論」說,「無明」的原因就是「妄認自性實有不變」!

因「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無非因緣和合、散滅現象!眾生妄執「無自性」為「實有」,所以「住著」、苦惱而造「三有」業,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知因才能破執而「明」,「明」後不管是「知見」還是「知」、「善惡」、「不善不惡」,無不與「明」相應」而不妄執!有了正確的認知、才有不生煩惱的「可能性」!所以「無自性知見,是為明本」,這是由「此故彼」的法則而得的!

若自性實有,「善惡」、「無明」也將實有「自性」,否則「明」可以是「自性」,為何「無明」不能是「自性」?

既然「本性非善非惡」,而能起「善的」、慈悲的作用,也應能起「惡的」的作用?那「本性」是受制於外在因素而變化的,「本性」會變如何稱「實有」?

如果「本性」只能起「善」的作用,怎能稱「非善非惡」?這是相近孟子的「性善說」!但別忘了尚有荀子的「性惡說」!而佛說的「性」是「依因緣起」,也可以說依「所擁有的因緣來決定」!

末學認為;如果「本性」是「依因緣起」,那本性可以說是「一樣、一體」的,但若「一樣、一體」的意思是「不變」的,就會產生彼此為何不同的矛盾了!

眾生以「自性」來「分別」一切,才會「執著」而產生「煩惱」!所以佛說的「無常,無我,無生」,正是用來破斥「自性執」的!

而以因果來說;「煩惱」是因「妄想、分別 、執著」而有!沒有「無明」,心才能「清淨」!

感恩指教!

..................................................................................................................................................

【李○○】

一體者,自性也,自性無形無相,小時後我們的覺性,跟現在我們的覺性,有沒有老呢?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我他佛眾生之相,是眾生妄起分別認為實有◎

【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一定只能念阿彌陀佛◎佛與眾生的覺性,是同樣的,眾生妄起分別,佛不分

◎人如果沒有覺性,能活命嗎?知道﹝餓﹞﹝痛﹞﹝冷﹞﹝熱﹞等等,都是覺性再起作用◎自性無形無相,怎麼可以分別是﹝一﹞還是﹝異﹞呢?善知識的自性,跟末學自性是同一體的,就像虛空一樣◎

五蘊無自性,人死了五蘊就沒有了,末學先報告到這裡。敬請指教。」

回應

「老不老」是指「人」生命現象!「老不老」在現象也就是「變不變」,世間存在的,是相續而變化的,

【一體者,自性】,是否也是「虛妄」?「虛妄」即非「實有」!

【沒有說一定只能念阿彌陀佛】所以「自性」即無關「彌陀」!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土」也不只是「唯心」!

「覺性」如果透過學習或培養,而有變化,那就是「變化」!

人有「覺性」!但「餓、痛、冷、熱」等等是人的感受,而每個人對「感受」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感受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實有!

「自性」的「無形無相」,至少可以與「有形有相」分別!,

假設師兄的「自性」是「無形無相」的,而末學的「自性」也是「無形無相」,這就是「一」!

假設師兄的「自性」是「無形無相」的,而末學的「自性」是「無自性空寂」,這就是「異」!

師兄的如虛空自性,是「實有」,還是「虛妄」?是「實有」的,虛空就不能變化,存在虛空內的能變化,等同虛空是在變化!而末學的自性是「如夢幻泡影」而「虛妄」的!

五蘊無自性,所以人會生老病死而變化!因無自性,所以能緣生未來世!因無自性,所以能「還滅、寂滅」而「解脫、成佛」,若自性實有,實有不變的,眾生就無法修成佛了!

末學提出「自性、無自性」的定義請師兄參閱:

【自性】: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

【佛光大辭典】:指自體之本性。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

【無自性】: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謂諸法為因緣生,無一定之自性也。唯識論九曰:「一切法皆無自性。」

【佛光大辭典】:指無實在之自體。又作無本性、無性。謂諸法皆因緣所生,故無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離,物即滅盡;人亦為四大所成,四大不調即成病,四大相離則亡。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無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都無一定的自性。

謝謝指教!

................................................................................................................................................................................................................

 

【李○○】

 

 回應善知識奕壯菩薩吉祥平安:末學說:老不老,不是說四大五蘊山河大地,是說我們的覺性◎末學認為【自性】不是虛妄,就像電及能源一樣,看不到,不能說沒有,【六祖大師】說:自性本來無一物,怎麼可以說是,虛妄或是實有呢?又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說:自性雖然無形,祂能變化宇宙山河大地,動植物等等,末學見解有限,可能有錯,建議師兄,參考【六祖壇經】及【聖人老子道德經】及【清淨經】感恩。

 

回應

 

【覺性】不也是隨各種因素在「變化」?能變化的,在佛教的定義,就是「虛妄不實」!「虛妄不實」不是「不存在」,是「依因緣」暫時存在!而「老不老」是可解義為「變不變化」的!

 

【自性】在佛教的定義是「自體」「本體」,若是「實有」,就是「實有不變」,而「電及能源」,也是「依他緣有而變化無常」,不是實在不變的!

 

以佛教而言,不管看不看得到,也就是說存在的一切,無非是因緣的現象,所以是「相續無常」,而「無單一不變,皆因緣合和而無我」所以說「空無自性」!

 

「自性」的「本來無一物」,是否包括「自性」?若包括「自性」,說「自性」則是「何處惹塵埃」!若不包括「自性」,則「本來無一物」外另有「一物」,這豈不是矛盾?

 

「本來無一物」,但眾生「惹塵埃」的原因為何?

 

「何其自性」的問題,之前已論述,在此不再重覆,師兄若有興趣,可參閱末學前文!簡言之,若原本就有的「本自具足」,則何需再去修學?

 

若【「自性」「能變化宇宙山河大地,動植物】,為什麼不能把末學,或一切眾生變成佛?把穢土變成淨土?

 

【六祖壇經】等末學稍有涉獵,但末學認為與「緣起論」、「中觀」、「般若」相異,故「思惟、擇法」後,依「緣起」而學,至於道家「清淨無為、道法自然」,與佛法「緣起性空」、「中道無礙」差異性就更大了,末學並無輕視其他宗教之意,然末學「觀照緣起」之學猶淺,能力尚不足以旁學,故只能敬謝師兄指導!然師兄若是學習佛法,是否依從「原始佛教的緣起法」研究起,畢竟「佛法浩翰如海」,可深可廣,佛法學者如懷寶山,若作棄金之想,豈不有空手之憾?感恩師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