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 與中觀」的選擇】

【王○○】

「劉奕壯師兄:今天我查閱了 佛光字典 七葉書舍 丁福保 中华 .好像只有佛光 才能简單的查字典.其他好像沒辦法.而我以 名言种子 作查詢.查到的內容.跟你之前提供的差不多.它也有說到 表義名言 与顯境名言.但說實話我還是看不懂.更不用提思惟了.奇怪了 .這些種子是我太少接觸吗.到底第八識的種子名相有多少阿.我老是被 業种子 等流踵 異熟種 實種 .還有太多不懂的種子給打晕(這些種子好厲害).古代的大德能成立新的專有名詞.为什麼現代的善知識就無法成立名相呢.難道连 印順導師 也沒辦法吗.你也說這是很詭異吊詭的地方.我想差别在於實證上吧.一般的字典通常通过查詢就能知到解釋.那是因為解釋是通過白話文的.而我今天查詢名言種.它的解釋就不够白话.算是文言与白话的综合吧.是為了省字吗.好像也不是.如果那麼難.为什麼不舉例說明呢.很是納悶.最後我只能以不契機收场.或許再透過你白话的解釋.两个月後.因為消化得宜.或許又自然懂了吧......ps:電腦功能我懂的少.连外接硬碟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所以工具書的储存与簡單查詢.可能要請教会的人.我才能使用...還有 如果我回復过程中.她 他 它 沒分清楚.肯請師兄谅解.因為有時電腦会跳掉.不趕緊發出去.我打的字会不见.因為我使用的筆電与桌面電腦都是很老的了.像這一次又跳掉了.所以只好以手機重打一次...老筆電真的很容易秀逗....*^_^* 」

回應

佛教經典圖書館    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020.htm

『印順導師』的著作,有深有淺,但深淺的定義,是因人而異的,而佛法三系之一的「唯識」,是佛教的大部論,必需以「專論、比較」的方式來論述,至於名相,「唯識」有太多延伸的名相,甚至還有專門解釋的「法相辭典」!也有人終其一生研究唯識,但末學認為名相可以碰到再說,先理解原理比較重要!

「唯識」與「中觀」不同,中觀是一切法緣起,如幻如化,所以無自性空,唯識是「三世實有」的相有,既然「實有」,就必需「安立法」來解釋為什麼實有,也要解釋為什麼與根本佛法不同,所以從俱舍論的七十五法,到大乘的百法,也就愈立愈多,名相也愈來愈多!

研究唯識會讓修學者了解「業相」的流程,不過了解三系後,末學還是選擇了「中觀」思想,不管其他如何說、如何判教,不論就考古或理論,「中觀」確是佛法的中心!

之前師兄曾問過末法的問題,就「三時」來說,「正法時期」的法,不是相較於「像法、末法」,更近「佛法的中心」嗎?研究「正法」,不是能更接近「佛法」?由後期「像法、末法」的學者來判,已經無法反駁的「正法」為不究竟、不了義,這不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而且那一個宗派會說自己是不了義?

這不是在否認「大乘」的價值,因為即使是大乘,也是以「解脫」為宗要的,只是不忍眾生苦,所以急著教眾生解脫,而自己不急著解脫!所以末學認為,大概「寬謙法師」也是這種想法,所以才沒有深論「唯識」吧!至於「唯心」,真正的「唯識」學者,也不會同意「唯心」如來藏的說法的!

佛在世時的根本佛教時期,在印度當時的環境,各種宗教原本就很興盛,據說有九十六種,「唯心」也是其中之一,如果這些宗教能徹底解決煩惱,也輪不到「佛教」出現,佛也不需出世,佛教的修學者,為什麼還要拋棄自己所能擁有的寶貝,重回「外道」的路線?如果是這樣,那也是個人的選擇!末學寧願讓人說末學不究竟,也不願偏離「正法」!以上是末學過去修學的心得,只是提供師兄參考!末學也知道根機各有不同,如果修學者「可以選擇」,也知道「整體佛法的流變」後,再選擇了其中某一法門,這才能算是根機問題!

字典不夠白話,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只有以多種工具書,互相對照,才能明白,其實末學不是專研「唯識」,末學還是以「緣起」為宗的,只是知道些「唯識」的原理,再加上對照各種解釋,試著以白話來表達自己所了解的名相,但如果碰到解釋不同的,還是會有礙難的!至於 「她、他、它」,師兄不需太在意,末學也常打錯字,也是到中年才學電腦打字,不會不丟人,不會不問這才會有問題!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