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識「阿摩羅識」與唯識回答】
【○○Lee】 唯識有沒有第九識!?聽說有,但為什麼甚少提到?貴兄可否有資料告知,先謝了。合十
【回應】
第九識,「阿摩羅識」是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此識為「真諦三藏系」之「攝論宗」所立 (以「攝大乘論」為宗本,所以稱為「攝論宗」)。人心之本來面目乃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故攝論宗認為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清淨階位,即阿摩羅識。
在唯識學中,六識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天台宗亦有採此說者!而「玄奘系統」則認為第八識即已包括清淨之一面,故不另立第九識。
謝謝指教!
………………………………………………………………………………………………………
【○○ Min】 喔*好難的唯識學!是唯識學嗎專有名詞很多很深?!請問如此深奧難懂的學問要如何平民化讓愚癡的我也能受益*感恩指點*
【回應】
末學的看法,其實,無所謂平不平民化的問題,只要想學,透過比如討論等等各種方式,由累積而進步是必然的,試想,能說、讀、寫英文,不也是要從字母、單字背起的?
「古代的文言文」和「專有名詞」,要與「現代名詞」,和現代人的思惟模式「連結」,本來就會是個大工程,但只要有「學」的心態,提出問題,佛教先進大德們願意交流者,應該不乏其人!而跟隨「善智識」學習和「工具書」也是很重要的!謝謝!
…………………………………………………………………………………………………….
【王○○】
劉奕壯師兄: 首先我要感謝師兄循循善導一對一的開放教學方式.這是否算 封閉 的方式(我認為開放).當屬見仁見智.我為何這麼說呢.以唯識體系來說.<唯識學>應該可以成立學校了.例如從 幼兒班 開始學習.進而小學 中學 高中 大學......如果唯識學需要用一輩子修學的話.我認為如此進階是必要的.以我來說.目前的學習方式.我有一點跳階的嫌疑.所以學的辛苦是必然的.當然以上都只是我的感觸感想而已.因為透過完全透明化的教學.肯定<理>會更清楚更明白的.現在 唯識 為什麼大部分學佛的人會認為難呢.至少有幾點.第一.唯識學不風行.第二.簡單的困難的小學的大學的...全部參在一起.而且名相的部份好像也沒有完全統一(包括解釋).所以就讓人產生許多疑惑 困擾 甚至不想前進.
這又說到佛教流派的問題了.密宗和禪宗都屬一對一教學.而且教學的內容是不能公開的(密的部份)...密法嘛.怎麼能隨便公開呢.也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認為.修行到底要遵循哪一樣呢.心中就產生了許多疑惑.有的走向佛學院.有的走片山林尋師問道.有的憑自己的感覺修行....所以整體而言.修行好像本來就是屬於<玄>的事.很多行者一生尋尋覓覓.知法 行法...肯定也在多少疑問中度過此生...
【回應】
末學只會「交流」,受不起「善導」,只要得到利益,管他是「開放」還是「封閉」,至於「跳階」的問題,末學個人認為,沒有從「原始佛教」開始學起,應該都算「跳階」,北傳佛教,一般都是一開始就接觸「大乘」,加上「看高不看低」的「人性」使然,教授者和修學者,普遍認為「大乘」是最好的,而把「原始佛教」貶抑為「小乘」而不學,從前末學也是如此,但最後卻是在「原始佛教」的學習中,才把佛法連結為整體!
現在的學者愛好「簡單」!所以都會選擇比較容易作的學,但從沒想到,如果容易的就能達到成就,佛陀或古大德,為什麼這麼無聊,不教容易的,專教這麼難的法呢?末學認為,是早學晚學而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
在部派佛教時,就有了唯識的思想,經過時代、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加入了修學的心得,所以會有異同,比如末學今天回文「第九識」的問題,玄奘大師系統就不會去論述他,而「俱舍論」的「唯識」與「成唯識論」也有些不同,所以末學才說,真要深入研究的「唯識」,或是分別研究「各論」的,而這些資料,是可以透過工具得來的,各家說法,如果是名相,應該不會相差太多,有差異的,應該是修學後個人的心得,但那也是角度不同而已!
佛法是要能實踐作到的,所以末學一直認為佛法只有「了不了解」的問題,沒有密法、或玄的問題,如果說有密,也是別有用心吧!要說是「密法」末學寧願修學「明白」的法比較妥當!禪宗,也不是密,是根機不到聽不懂而已,如此!末學的認知,佛法當然可以「水月道場」的「處處講」!
求道,不管是「佛學院」,「山林尋師問道」還是「憑自己的感覺修行」悟性不夠,到那裏都一樣的!培養自己的悟性,打開心量,多聞熏習,思惟擇抉,
縱使「尋尋覓覓,知法 行法,疑問,都是「確定」的前增上緣!
謝謝指教!
…………………………………………………………………………………..
【王○○】
劉奕壯師兄: 因為 三性三量通三境 太多部分我不懂.所以這陣子我才沒請教細節的部份.下一篇濃縮版的 三性三量通三性(三小篇) 我再一字一句請問師兄吧.事實上我每天都有閱讀兩次以上也有思維.但是堵塞的部分還是很多.雖然如此.我覺得我還是多少有吸收的......<如果不了解「唯識」的重點,很容易由「唯識」落入「唯心」思想的,以佛法的「緣起論」來說,「唯心」就是外道,當然「外道」也是道,這是各人的選擇,但把「佛法」和「外道」混淆,對想修學「佛法」的學者來說,將會是極大的落差,所以才會提出警言!>...師兄: 我一直分不清楚.學唯心的 跟 學唯識的.他們的分水嶺在哪裡呢.心不就是識嗎...另外<三界唯心 萬法為識> <一切唯心造>...等等.這些話確定有出現在佛經嗎.那他的解釋又是如何呢.請師兄慈悲開示
【回應】
開示不敢,但要說「空、有」,又將是長長一篇了,末學就簡單的說吧!
佛法的特色,就是「緣起論」,在存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不是單獨而有(三法印),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原始佛法的「彼此依存、散滅」的這個道理,很重要!末學相信師兄是了解的!
【唯識】:稱外在的一切為心之相分,內在的心識為見分,是阿賴耶種識所幻現、變現的!他只說阿賴耶識,是不說「如來藏」!
【唯心】:有一基本見解:宇宙的一切現象,都不外乎吾人心識的變現,一切的現象界,內心所現起的相狀。這跟【唯識】的種子變現很類似!
【如來藏】:是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
【後期大乘經】:以「唯心思想」為中心,以「阿賴耶識的變現一切」,建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宗義,把「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思想結合,說阿賴耶識的底裡,一切心識的根本真實,就是「如來藏」了。
以上是「唯識」演化到「唯心」的過程!
真常唯心系的經論主張眾生的生命中有「真我」,主張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如來藏、我、佛性、與自性清淨心!(本來是佛)!
中國「大乘」佛教思想,是以真常(如來藏)思想為核心,印度大乘,是以「中觀」、與「唯識」為主流!
【阿含】是「緣起」,不講「唯心、識」!
【般若】:說的「唯心」是「如幻如化」的意思!
【華嚴經】:「一切唯心造」!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有的佛經,並沒有記載連結的整句,只有【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出自註解、傳記和疏註!
【解深密經】: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大乘密嚴經】:諸外道等,不了唯識生於我見!
【大乘密嚴經】: 內外之境界,了達皆唯識!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以上是「唯識」的相關經文!
如果把「唯心所造」,解釋成是「心」單獨自己能造,就違反「因緣和合」的法則,所以末學認為,不管是誰說,那一本經說,背離「因緣和合」的法則,末學還是選擇相應「因緣和合」法則的!
佛法是重「心」的,只要「心正」所行皆正,但不是「心正」就好,他還是行持於外在的,在原始「唯心」的意思,是說「心」先建立的觀念,然後著手去實踐,去改變,比如「心淨則國土淨」,是說「心清淨」,才能建設建設清淨「國土」,但「唯心」會將他解釋成「心清淨」,「國土」就淨清,或「心」原本就清淨,相信師兄能理解其中的差異性吧!
如果問;心本來清淨,如何會被「污染」,「唯心」論者會說「一念無明」,再問,成佛後,會不會再「一念無明」?如果會,成佛後也有「一念無明」的可能性,如果不會,為什麼原本清淨,會「一念無明」?這就很有意思了!
謝謝指教!
………………………………………………………………………………………………………………
【王○○】
劉奕壯師兄: <末學的「偏見」認為「以己為正」是最大的偏見>這句話我思考許久..以己為正是最大的偏見(有恭敬 謙卑的成分)..都是透過我執的污染.這我是知道的.那是與非.對與錯.心中的自信...該何所依呢.依覺性嗎.我昨天請問師兄 <伏> 的真義也在此(透過伏暫時壓住煩惱 然後觀慧).身為現代人遇到爭執 不平的事 傷心難過的事 種種紛紛擾擾 不是也該透過溝通協調來解決彼此的誤會嗎.我就是想以光成師兄的例子.來釐清這些盲點.當認為無法溝通時.除了<借鏡><自覺性><暫時伏住><不得已的忍><小忍><觀察內心的變化><不理他 看他如何>...除了這些還有更正確的方式嗎(或許早已夠了).我知道我心中還是有<忿>的.但只是很輕微.而且我也想四兩撥千金的帶過.但就原理而言.透過緣起性空的理解與觀照.應該還是比較正確的.但是我的慧性還沒那個程度.所以我只能選擇自我安慰的方式.然後慢慢學習 慢慢的觀 .慢慢快樂開心的一直走下去...
【回應】
修學的「是非對錯」「所依」,末學是「法印」和「提昇」,的「所依」!雖要有「是非對錯」的分別,但不起著執,對外交流,「如實和直心」的「提供參考」是「所依」,「自信」的「所依」是以法印證!這些當然都是不離覺性的!沒有覺知,連心念都不知道了,其他就更不用談!這是指自修的部份!
自修的部份,就是避免心被影響,心如果被影響了,而有「不平、爭執、傷心、難過的情緒,是無法平靜的來溝通協調的!至於盡力溝通協調後的結果,如果符不符合預期,都能放下,這也是修學的功夫之一!
「借鏡」、「自覺性」、「暫時伏住」、「不得已的忍」、「小忍」、「觀察內心的變化」、「不理他 看他如何」,這些都是避免情緒波動的方式,但對外表明立場、尊重別人,也請對方尊重別人,這是對理性的人的作法,如果秀才遇到兵,還要講道理,那是無濟於事的,不如反觀照顧自己的心,比較重要!師兄,末學看您的版面,有那麼多關懷師兄的留言,師兄為什麼不多關心他們,多看看他們的發心,多與他們相應呢?
師兄心中的「忿」,不管是不是很輕微,他都是「壓伏」的結果,這是指現有的現象,不是指責師兄,『透過緣起性空的理解與觀照』,這確是徹底的方法,但是要經常練習才會有「慧力」,所以感恩一切可以練習培養「慧力」的『境界』吧!但不管是那一種方法,減少一分煩惱和煩惱的時間,就多一分自在!
末學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中!加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