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資料的解讀與連貫】

【王○○】

「劉奕壯師兄: 阿貴真是佩服你.能夠整理出這麼多細膩的資料.這沒有認認真真學佛幾十年的功力 是不可能辦到的.阿貴的習氣就是細膩心缺少了些.尤其每次講到<數據>我就頭痛.之前在<QQ>與內地朋友論述歷史時.我就是支支嗚嗚回不了幾句.但是說一些大方向還是可以的.如果哪一天 我的版面不再提唯識了.我應該也只是抓住唯識的重點放在腦海裡吧(名相與理論).對於未來的事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依現在的習氣.我應該是會這樣的.我希望我能改變.我也知道透過師兄的教導.我已得到許多我不知道的部份了.這一切都要感恩師兄.這種轉變轉化很難用言語形容.我不希望只有我獲益.我也希望版面的朋友们也能一同分享學習成長的喜悅.雖然現在學習是有點苦澀的.但我認為 值得** 」

回應

感恩師兄鼓勵,教導不敢當!末學過去學習時,因為沒有聽從善智識的指導,將所學的出處記錄下來,所以現在只能先以記憶和回想來判斷,再去找資料來驗證是否正確和記錄出處,好在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要找資料不是難事,大藏經也不到一片光碟的容量,要是從前,翻書,就得費很大的功夫,也感謝師兄的提問,給末學也再一次重整所學的機會!

其實資料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解讀、連貫」所找到的資料!每位修學的人,都會有個人的觀念,也會以自己的觀念和「所學的法門來「取捨」、「解讀」資料,甚至只取用對自己需要的片斷,而造成斷章取義的現象,例如「一切法畢竟空」的「金剛經」,唯心學者,也是能解讀成「自性清淨」的,所以,打破「自我主觀」的思惟模式,而還原經文原意,就成為修學者很重要的課題,過去末學也是如此,還好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釐清「大乘佛法」「三系」的架構和理論,對末學來說,是絕佳的幸運,也少走很多的冤枉路,對曾受教的所有「善智識」,末學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實在也不知能說什麼了!

人總是有個人的特色和根性的,所以才會有「重信願、重理智和重慈心」的各種法門,由自己根性特色入門,來兼涵其他而圓滿,這也是所有修學者的過程!所以理解、發顯自己的特色是修行第一步,至於別人的特色,很多人是「嫉妬而煩惱」的,但『如實知自己不足,是學習上進的根本』,這「如實知」,已是超越了「細膩」,更是「良善的習氣」的養成,末學也與認同此話的 師兄大德們共勉!

「名相」、「理論」與「實行」的相對應,是學習佛法的必經「信、解」過程,但實踐、操作中的佛法,本來是脫離「名相」、「理論」的,這是進入「法」的「行、證」階段表現!此時,過去學習的「苦澀」,也都會因為體悟而成為「法喜」的!只要是真理,是對的,他必然是「一理通、理理通」的,所以理出所修學「佛法」的重點,和不離「理則」的擴展,這也是末學修學的方法! 師兄如此用心,「法喜」充滿,為期不遠!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