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三量通三境】

【王○○】

 劉奕壯師兄: <三性三量通三境 >...每個單詞 師兄可以一一解釋一下嗎.比如 量 是什麼.限量 比量 非量 . 境 裡面的帶<質>境 .質是什麼意思呢. 真帶質 似帶質 .獨影境是什麼意思.獨頭意識是什麼意思...另外獨影境裡面的<定中>他帶有什麼量 .<散位>又是什麼量 . <夢中>的量 .<狂亂>的量....他們個別會接近或是呈現什麼<境> .然後各<識> 與 量 境 性 有何關係關聯......師兄有時間再詳細回復就好.我打算把這篇po文當成第八篇.大概16天後吧...麻煩師兄也感謝師兄了**

回應

因為延伸的名相很多,末學先把所找到的資料,儘量以白話和自己理解的整理出來,順便把網路上可查詢的網址,提供師兄方便查閱,如有不明之處,或心得的部份,我們再研究,: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  http://etext.fgs.org.tw/search.htm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http://cbs.ntu.edu.tw/dict/dfb/data/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about.asp

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wap.aspx?cid=91&p=2

【三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

意識因與五十一個心所相應,所以意識的活動不出此三種範圍!起善心「善」心所、會相應助發善性!起惡心「惡」心所,會相應助發惡性!非善非惡,與「五遍行心所」、「別境心所」與之相應,此時是「無記性」!

一、【善】: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三」,善分四種:

1、勝義善,即真解脫、擇滅涅槃。涅槃安穩,於一切法中其體最尊。

2、自性善,即慚、愧及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不待相應及其餘之等起,體性本善,猶如良藥。

3、相應善,不與慚等相應即不成善性,如水之雜藥。

4、等起善,由自性、相應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飲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

二、【不善】:又作惡。指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三載,不善有四種:

1、「勝義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諸法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穩,猶如痼疾。

2、「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無慚、無愧與貪等三不善根;其體不善,猶如毒藥。

3、「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摻毒。

4、「等起不善」:由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藥所引生之乳。

三、【無記】: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或以不能牽引異熟果(善惡之果報),不能記異熟果,故稱無記;惟此說僅適用於有漏法。俱舍論光記卷分為二

(一)、有覆無記(第七識):指遮蓋、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淨,故稱有覆;然因其勢用弱,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為有覆無記。

(二)、「無覆無記」(第八識):即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無覆無記可分為「有為」與「無為」兩類:

1、【有為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更分為五種:

A、「異熟無記」:又作「異熟生」,為由過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異熟果體;以其不覆障聖道,故為無覆無記。

B、「威儀無記」:又作「威儀路心」,指行、住、坐、臥等四威儀;因其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故其性無記。

C、「工巧無記」:又作「工巧處心」,有身工巧、語工巧二種。刻鏤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歌詠等之語工巧,以色、聲、香、味、觸等五處為體,其性皆為無記。

D、「通果無記」:又作「變化無記」,指天眼、天耳二種神通自在及其變化;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其性亦為無記。

E、「自性無記」:即前四種以外其餘一切無記性之有為法皆稱為自性無記。

2、【無為無記】:亦稱「勝義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例如三無為中之非擇滅無為及虛空等,皆屬於無為無記。

【三無為】:指虛空、擇滅、非擇滅等三種無為法,無為法者,謂真空寂滅之理,本無造作。

(一)虛空無為,虛空即無礙。謂真空之理不為惑染之所障礙;即以無礙為性,容受萬物而遍滿一切處。

(二)擇滅無為,謂聲聞之人用智揀擇,遠離見思繫縛,證寂滅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脫。

(三)非擇滅無為,謂聲聞之人證果之後,諸惑不復續起,自然契悟寂滅真空之理,不假揀擇。

【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量」是尺度、標準、度量、測量、比較、能夠作為衡量正誤偏差的標準。指知識之來源、認識形式,及判定知識真偽之標準。

一、現量:又稱「真現量」。乃對境時無任何分別、籌度之心,各各逼附自體,顯現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覺知外界之現象者;此一覺知乃構成知識之最基礎來源。現前的,當下顯現、能觸、能看,不起分別而以之為量度者!

二、比量:乃由既知之境比附、分別、比較、推理、推斷,正確量度,而能正確推知未現前及未知之境。

三、非量:即「似現量」、「似比量」之總稱。不是正確的現、比量,或無法量知之量。

【三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感官與心識所認識對象,六識所了別的六境(六塵),是人認識的客觀世界。唯識認為這個客觀世界是「第八識」變現的「相分」,以性質不同分三類!「八識」變現「相分」的「方式」有兩種;即「因緣變」與「分別變」,有漏之識變可分為二:(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為因緣變。(二)隨分別之勢力而變,稱為分別變。前者必有用(作用),後者僅為境。

一、「因緣變」:由實種子轉變的實相分;第八識是由「自體」所藏的種子開發的,所以所緣的是實體法,所謂的因緣就是:有真實力用的種子之意。,以諸法自身的種子為因,以先業異熟(善惡業種子)之增上緣所變現的,亦即以名言種子為因,以業種子為緣,「不借計度等分別」之力,任運自然變現諸法。是「實種」所生!【第八識、前五識及五俱意識等所緣之境,乃由因緣任運而生,皆有實用,故稱因緣變】。 簡單說,隨因緣的勢力從自體種子任運而起,有色、心「實體實用」者就是因緣變! 第八識是由自體所藏的種子,其所緣的根身、器界、種子也是「實體之法」,這是因緣變,前五識是分别現量的「自性分别識」,其相分是從第八識自性種子所生的「實法」,也是因緣變。

因緣變的「相分」是三境的「性境!」

二、「分別變」:依識的分別力變現的「無實體相分」,隨著心識的分別,隨「見分」生起的「相分」,「第六識」的「獨散意識」、「七」的隨著分別心計度分別「相分」都是「分別變」, 簡單說,隨著分別心計度分別的勢力,變現的境,僅為影像而已,故稱分別變!第八識相應之觸等心所之境,雖任運而起,然係假種之所生,無有勝力,故亦攝於分別變。

分別變的「相分」是及第六獨頭意識所緣的龜毛兔角的「獨影境」,和第七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為我的「帶質境」!

一、【性境】:顯現在現前的「實境」,不是構思、分別或「錯亂」所見,統統叫做「性境」,前五識(見分)所緣的種子變現的「五塵境界」,皆是性境(相分),唯識的理論說,因他是「實種」所「變現」的,所以稱為「實境」!前五識」的相分(五境),「第識六」的五俱意識(助五識生起現行,能令五識明了取境)的相分,「八」的相分(種、根、器),所緣對的(實種)「色法」都是! 分為二:

1、【勝義性境】:就是佛及開悟的聖人,所體現的境界,那是即相而離相的,即我而離我執的。

2、【世俗性境】:是與前五識俱起時所見的,以及定中所起的「現量境」。

二、【帶質境】:相分可分二種,即「本質相分」與「影像相分」。如眼識攀緣色境,除眼識所現之影像外,別有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之實質色法,此即本質,乃影像所依託者,稱為帶質境;而如第六意識浮現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無所依託之本質者,則稱獨影境。識必須要有一個「對象」,才能在「心與境相或心」接觸時,依此「對象」,生起「心識」能夠「認知」的「影像」,心識所依靠的對象就是「質」!「帶質境」意思就是;以「識」的「對象」(本質),來「認知影像」的認識過程和境況,就是「帶質境」!比如:影印,那個原稿稱為「本質境」,影印文件跟本質境相似但有點不同,這叫做「帶質境」!分為二:

【以心緣心、「真帶質」】:「七」以「八」的「見分」為「相分」,「七」緣「八」時會帶有「七」的「自我執」(質),所以「七」所緣「八」的「相分」,是帶「七」 (本質)的「認知影像」!叫「真帶質」,「真帶質」是「以心緣心」。【第七   識】先呈現「我」,再去緣「外境」,就有個「我愛」「我要」「我能」「我所有、我所得」的功能。「以心緣心」是自己生起一個對自我的反射,再執著。即是俱生我執。

【以心緣色、「似帶質」】:「似帶質」:當心識緣取外塵境時,看到、聽到、觸到,再緣法塵在心中,心識以這些物質為「本質」,心識會生起類似這些物質的影像,這就是「似帶質」。【第六識】的帶質叫「似帶質」!

三、【獨影境】:外境並沒有實際存在,而只是幻覺或想像來的,能被意識了別認知的,叫「獨影境」。分為「有質獨影」和「無質獨影」。「有質獨影」傾向於善的或光明的思考;「無質獨影」偏向沒有價值的想像或胡思亂想。

「不仗本質,心緣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不帶「本質」的「相分」,心中的幻想影像,夢想出來的境界! 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沒有實體,是「六」的見分,如現空華、兔角之境,隨心(第六識見分)生起,他有三種隨心:

(一)性隨心:指境界的善、惡、無記三性,皆隨能緣的見分轉變之意。

(二)種隨心:指此境的種子與能緣的見分相同之意。

(三)繫隨心:指此境的界繫,皆隨順能緣的見分界繫而轉之意。

【界繫】:指繫縛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法之法。「繫在欲,故名欲界繫;繫在色,故名色界繫;繫在無色,故名無色界繫。如牛馬等繫在於柱或在於栓,名柱等繫。」

【意識】:第六意識乃八識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昇沈之業,無一不由此意識所作。

【二種分類法】

A、「明了意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等四種,並稱為四種意識。

B、分為【五俱意識】與【不俱意識】兩種

一、【五俱意識】:又稱【明了意識】通於【現量、比量、非量】,與前五識並生,與五識同時而起,明了所緣之境,緣五境傍緣十八界之意識也, 唯識家謂與五識(眼、耳、鼻、舌、身)同時生起之意識。即指意識中之明了意識。明了意識與五識俱起,助五識生起現行,復能令五識明了取境,故稱五俱意識。又分為二:

(1)「五同緣意識」:與他五識同時而起,與彼共緣其境明了依之意識,也指第六識(意識)與眼等五識,共同認識色香等五境。是心之【現量】。

(2)「不同緣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然緣其他之異境。

二、【不俱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而係單獨發生作用之意識。亦分二種:

(1)「五後意識」:生於五俱意識之後念,緣前念五境之境,及緣他一切法之意識。

(2)「獨頭意識」:第六識能獨起思想,獨自分別一切法,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不與他之五識俱起,獨起而汎緣十八界之意識也。此在散心,此「獨頭意識」之解釋,是以小乘所建立的「六識」來說,「唯識」還要與「末那、識阿賴耶識」俱起的,不是「獨頭現行」!「獨頭意識」有「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四種!

1、「定中意識」:又稱「定中獨頭意識」。係與色界、無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識,乃禪定中發生之意識活動。!

2、「獨散意識」:又稱「散位獨頭意識」。係指脫離前五識而單獨現起,追憶過去、預卜未來,或加以種種想像、思慮等計度分別之意識。!

3、「夢中意識」:又稱「夢中獨頭意識」。乃於睡夢中朦朧現起之意識作用。

4、「狂亂獨頭意識」:又分為

A:「真亂意」兩種,狂即『癲狂』,如神經病者,自言自語,即使旁人不見,而神經病者之意識,依然緣於所緣之境界,此即名為『狂亂獨頭意識』。

B :「似亂意」比如臨命終時,行善者見如極樂之天堂的善境,造惡者,如地獄的惡像現前,皆是!

【聖嚴法師】

【第六意識通三性】:是借五緣發生遍與五十一個心所相通,故具善、惡、無記的【三性】。唯在熟睡、悶絕、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等五位,此識即間斷而暫時不起。

【第六意識通三量】:例如與前【五識俱起】,或【定中】所起,即是【現量】。不與前五識俱起的意,為分別、計度、尋思,即為【比量】。若為夢中獨頭或無根的猜測疑慮,則為【非量】。

【第六意通三境】:例如「現量取境」,即是「性境」;比量、非量所取之境,即為「帶質境及獨影境」。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之【第六意識通三量】

【獨頭意識】『比、非之二量』。

【五同緣意識】『現量』!

【五俱意識】『現、比、非』三量!

【五後意識】『比、非』之二量!

【問題回答】:

【獨影境裡面的定中意識帶有什麼量】:「現量」!

【散位又是什麼量 】:『比、非之二量』!

【夢中的量】:「非量」!

【狂亂的量】:「非量」!

【性、量、境的關係】

【前五識】能牽動「八」的三性的「善、惡、無記」,三量的「現量」,三境的「性境」!

【第六識】三性的「善、惡、無記」、三量、三境的!

【第七識】三性是「有覆無記」、三量的「非量」、三境的「真帶質」

【第八識】三性是「無覆無記」、三量的「現量」、三境的沒有本質性!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