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本尊成慢心】

【王賢貴】

 劉奕壯師兄: <觀想本尊成慢心> 就以我看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的言行.我感覺不出他有任何的慢心阿.反而處處都是 恭敬心 的展現.這讓阿貴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而且打從心底佩服仁波切所有的言行心.而 無上瑜珈部 的部份.我透過書籍還有所聽所聞以及<正覺同修會>的攻擊.對金剛空行母也大概略知一二.只是誠如師兄所說.修行是自家的事.至於怎麼批評造因果.也是 人 所選擇的.我們無權干涉.可能也沒那個能力干涉吧.師兄說的好.只有破除無明 自我 才是佛法帶給我們生活真實的利益.其他不談也罷**

回應

依佛教來說,「貪、瞋、痴、慢、疑」是五毒「煩惱」而應消除,但【觀想自己為本尊】,卻會反其道的養成『慢心』!這是以整體來講,而不是指責誰有「慢心」,有沒有「慢心」,是個人的修養,是自我要求的!

煩惱是在與「境界」衝突時,才會顯現出來的!如果是與平時與大眾接觸或「順境」就表現出「煩惱」,即使一般沒有修行的人,也不會這樣的,這不是說「仁波切」一定有「慢心」煩惱!是說一般正常的情況,確是如此的!

師兄所言,就是末學曾說的「覺性」的問題!只要是「人」,都會有煩惱的,有的人只看到他人的缺失而指責,有「覺性」的人,不但看出自己和對方的「缺失」,會懺悔自己的「缺失」、避免犯對方同樣的「缺失」,也學習對方有利於自我修行的特色!

與師兄、同修們論道,雖以「擇善法、棄惡法」為原則,但最忌對「惡法」產生「惡念」,或許是要「慈悲」「善意」的「提醒」別人,但「接不接受」的決定權,卻是在對方,而且說不定對方也想「提醒」我們,所以末學認為「借鏡」與「覺性」,是自我修學提昇的最大動力!

謝謝師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