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問答】
【徐○○】
徐文杰 第六意識」,說「第六識」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加「第六意識」?即依「根」立名。就是依著某個特別之根,根為何?即「意」,故名「第六意識」為意識,依著「意根」來發起,它的「根」是在「意根」,非色法而是心法,意根為何?就是「第七識」。「意根」即第七識,第七識它的一個體性就是執著。所以第六意識,類似說就像一棵樹的枝、葉、花,第七識如一棵樹之根.根部一樣:依著意根而起來之識,故名「意識」
《劉師兄所言:也就是說,不管是與「七」結合的「第六識」,還是脫離「七」的「第六妙觀察智」,都是不能離開「第六意根」的思考判斷動力!
「轉智」要從「意根」下手!至於末學不講「第六識」是因為在佛法的概念上,只要是有「識」,必然具有「七」的污染!》
末學不解師兄所言是第六意根的依止是第六識自己本身,那請教師兄第六意根本身就是清淨無染了嗎?如果是清淨無染何需轉識呢,如果不是那所依止使 他染污的對象是師兄所言第六《意根》本身或者第七末那識,若師兄所言第六《意根》轉成妙觀察智又何需脫離第七識!
《劉師兄所言: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此滅故彼滅」、各依緣起的「無自性空」!唯識的「此滅故彼滅」是「六」觀破「七」!再進一步說,是保持「六」不被「七」所影響,再以「六」,觀察根、境,和「觸受」的一切!所以末學當下「無自性空」的「觀照」,這種方法,必會跟「唯識」學者「萬法唯識」不合的!這需先說明!》
師兄所言的「無自性空」的意思"萬法本有而非空"了,這與佛法所說的"自性本空因緣而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有段偈頌是這樣
因緣所生法,我說既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如果師兄所言的《無自性空》那他的生起因緣是如何,還請對末學解釋說明。
《劉師兄所言》況且「見分、相分、自證、證自證」等是「心識所變現」的理論,這更是與末學的修學的認知並不相符,比如,「心」如何變現出「沒見過的東西」等等?
第一個我們先看「所量的境界」,「現量」所量的境界要現在前境,這個境界不是過去的境界,也不是未來的境界.明天的事情.後天的事情、明年的預言,那個都不叫「現量」。所以我們講「現量」.就是對於「現」在前境的境界,「能量的心」.和「所量的境」都現在眼前,就是針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作一種判斷。
所謂「比量」這個名稱,什麼叫做「比」呢?「比」就是比較,我們說,從比較當中得到真相:什麼叫比較?就是用同類、已知的事物,用己經知道的事物來比較未知的事物.能夠得到貞實的事、真實的理,就是用己經知道的經驗來比較、推測出那個還不知道的事物:但是要得其實義,這個才叫「比量」。
那我們判斷境界也不一定能夠親證無謬.也不一定都能解義無謬,往往部是錯覺,做錯誤的判斷,這種錯誤的判斷我們叫「非量」。所以「非量」是什麼,就是似是而非的量.「似是」好像是對的.事實上是錯的。
還請師兄及諸位菩薩同學見諒及指教
末學還要上班晚點再補充說明 阿彌陀佛
【回應】
第六意根本身是『「精神」認識的根源』,相應「七」就是污染,這是以各別分析特性來解說的,如果要「六、七、八」要合起說,起現行的「賴耶」就是第「七」,不是執著賴耶的「見分」,他所緣的是賴耶「種子」,所以《解深密經》不立第七識!
個別來講,「六」沒有「七、八」當然不需轉,但現實是有「七、八」的污染者,但也因為「六意根」是『精神活動的根源』,所以能「轉」!
「六」的「轉智」轉,能帶動其他「全轉」!如果「六」本身是污染者,污染者如何自已「轉」清淨?以修學來講,「六」的識別,經由「聞法」,知道「七八」是虛妄的,才會進入「轉」的階段!
第六《意根》是離開第七識才叫『妙觀察智』,不是轉『妙觀察智』,才脫離第七識!
末學從未說「無自性空」『是萬法本有而非空』,「無自性空」也解不到「萬法本有」,是「無自性」所以「空」,也是「空無自性」的,不能解作「無自性」是「空無沒有」的!
末學的「無自性空」與 師兄 所言並無不合,是「萬法本空」,「能生萬法」,依「緣起」所以「性空」的!末學要分別的是,「唯識」是「萬法唯識」的變現,是與依「緣起」而「性空」不同的!
師兄所言的「現量」、「比量」、「非量」的「量」,都是「現前」、或「經驗」而有,換言之,沒有這個量,「唯識」是無法「變現」的,但「唯識」的最後變現結論,是「心識所變現」,山河大地也是,這與末學的認知不同,這是末學要表達的意思!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