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障】

【徐○○】

 ○○菩薩 有時候「懂太多反而會變成一種障礙,叫做所知障」,很多學教理的常常會陷入這種障礙,所以一定要解行雙進,行能起解,解能助行,教觀並進,這是必須所要學習的。阿彌陀佛

回應

或許師兄這是「鼓勵實修」的諫言,但卻也是「因噎廢食」的說法!末學不能苟同!「教理障礙」是「能不能貫通」的問題,如果是「實踐」的問題,應找出徵結來解決,這也是不學即無的!如果以這些理由和『所知障』為藉口,要學者不要「懂太多」,就等於扼殺學者上進、改進的空間!

沒有「學理」的指導,或「懂太少」,又如何「解行雙進,行能起解,解能助行,教觀並進」?又如何知道所觀是正確的?人的經驗是會騙人,如果沒有「教理」原則的指導,也有出錯的可能性!

世間學者,「學而後知不足」,三藏十二部,處處是學,菩薩更是「五明中學」!怎可要學者不要「懂太多」?

況且『所知障』是「固執所學」,不能『觸類旁通』、『解行合一』!為解決自己的所「知」礙障,不是更應廣聞,才不會被自己的思想限制?

『教理』若不通,學少也是不會通的,這也不離『所知障』!『教理』若通,學愈多印證愈通!如果「不學」也會成為『所知太少障』,佛法是講是「智慧」的,應鼓勵多學,從「多聞」「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或許學而不實踐是病,但不學,其弊病會更嚴重的!「懂多」,至少被騙的機會會少很多!

如果不要「懂太多」能成立,那也不需在此交流了!

謝謝指教!

【徐○○】

末學要表達的意思是,對於有些不懂學理的初機學者,菩薩你對他們所言艱澀難懂教理,這有時候反而會障礙他們,就像一棟大樓基礎沒有打穩,請問這個大樓能夠維持多久,很多時候說法要契機而說,而非每個人都對他們深奧難懂的教理,若契理不契機,這簡直就是抑苗阻長,反而會障礙他們學習佛法的過程,說法要契機又契理末學想這還不是你我能夠達到的階段。 阿彌陀佛

………………………………………………………………………………………………………..

回應

所以菩薩道行者,不是更應該護持引導嗎?如果初學者,覺得「艱澀難懂」,末學看連提問也不會提問,如果提問了,以不要「懂太多」來的回答初學者,不是障礙「初學者」打基礎的機會?而深奧難懂的教理,也可淺說,先不論是否「揠苗助長」,不要「懂太多」的回答,末學看到時候,連「苗」都找不到了!

至於說法,末學會盡量「契理」的,是不是「契機」,那得看對方的感受來定!

謝謝!

………………………………………………………………………………………………………..

【徐○○】

  引導是要看方式及過程的,而非一意孤行,錯誤的作為可能影響是你自己本身,但是錯誤的言論誤導可能會誤導眾生的法身慧命,懂太多,至少幫他種了一顆種子,為何佛陀說法要以藏通別圓方式來說法,這有時候說法前的前方便之說,為何師兄總只是偏頗的看到某一個部份呢。

流俗之見,不可入道 阿彌陀佛

………………………………………………………………………………………………………..

【鄭○○】

  徐○○ 師兄,你的「教觀合一」的修行功夫,就在這時候看出來了!你在寫這一篇回文時,你種了什麼種子??世間人大概沒有不偏頗的,看徐師兄在唯識上花了很多功夫,你的唯識學成這樣,請問你有反觀你的心是相應哪個心所??可見由『識轉智』真的很重要!再透露你一點,劉師兄是跟印順導師學的,我想沒人會說印順導師偏頗吧!

………………………………………………………………………………………………………..

【徐○○】

  感謝鄭嘉雯 菩薩的批評指教,末學至少能夠立刻覺知,自己不足之處,還請菩薩還沒看到其他貼文時,就妄加批評,於你而言也不是很好,就你看到這篇文章,換作是你與你相應心所的心所,又有哪幾樣,不是跟哪位導師知見就一定正確,學好跟學道是兩碼子事,再說下去於事無補,只是增加你我的知見,還請菩薩體諒。 阿彌陀佛

………………………………………………………………………………………………………..

【鄭○○】

跟誰學至少也不會比你差,套你一句話,如果我有什麼心所,也是被你的心所影響,你的懺悔心已經被你的好勝心心所掩蓋,卻又多了一個非直心的「偽善心所」這是我跟誰也學不到的。我也不想學!阿彌陀佛!

【鄭○○】

要體諒你什麼?你的心所嗎?我沒本事!還是反觀自己的發心比較重要,至於我自已的發心,一定不會有虛偽心所!

………………………………………………………………………………………………………..

回應徐○○】

謝謝師兄提醒:

連「引導」都還沒發生,那談得上「一意孤行」!

「引導當然不能「一意孤行」,但「不要懂太多」算是那一種引導的「方式及過程」?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那有「做對」的時候?

末學認為「再試一下」,或許還是會犯錯,但「怕不怕犯錯」,影響的是自己敢不敢「勇於嚐試」的決心!

沒有「錯誤的言論」,何來「正確的判斷」!「不要懂太多」,卻永遠沒有「判斷」的機會,也只會扼殺眾生的法身慧命!

末學沒有那麼偉大,妄想幫誰種下種子,只能專注自己是否發出善的心念種子,因為即使是善的心念種子,別人也有可能解讀變成惡的心念種子,至於種下什麼種子,那是由各人自己來決定的!

藏通別圓是古大德的「判教方式」,佛陀說的是一乘法的原則!「現階段」就是進入「下階段」的方便,未成就前,任何法,都是方便,都應聽聞學習!換言之,「不要懂太多」,就不會有「藏、通、別、圓」!

只要是人,誰不偏頗!所以師兄以「偏頗」的看末學,末學是不會在意的!但真要論「偏頗」,以己為正者,是最偏頗!

以佛境界,誰不流俗!若論「流俗」,輕視流俗者最流俗!

流俗之見,或未入道,輕視流俗者,道已遠離!地獄尚需救,流俗有何妨?

若「以己為正」而視他人為「偏頗」,末學寧願「偏頗」!

若「輕流俗」而棄「流俗之方便」,末學寧願流俗而不願入道!

修學者應時時、如實審視起心動念和發心,否則「迂曲」妨礙「直心」,傷害的將是他人和自己的法身慧命!我們互勉之!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