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知、接受、感恩】
「如實知」、「接受」、「感恩」是「世出世間」「因地修行」的三階段!
以「世間法」來說;雖然要「如實知」、「接受」、「感恩」的「對象」是「境界、事實」,但「出世間」的「實相」卻是由「境界、事實」所得,所以「認清境界」、「接受境界」、「感恩境界」也不離「實相」!
『認清』「世間」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煩惱」、「逆境、順境」等等「境界」的「事實」,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困難,但「接受事實」就不容易了,也因為「不接受」,所以「不甘、不願、不服」而「煩惱不斷」,而「接受事實」的才能作到「放下」! 所以平時就應起觀「事實的真相」,也要學習「接受真相」!
而要「認清」的是【「存在事實」的「外在現象」】,還是【「現象出現」是「必然性」的「常態」】,就關係到是不是能養成「接受」的心態!如果一切「順我、逆我」的「境界變化」是「常態」的,那有何不接受的道理?
當「必然會出現」的「境界」還未出現時似乎「與我無關」,但一旦出現了,卻極可能「心慌意亂」而「不知所措」!
比如「生病」;當健康時,「病苦」似乎與我無關,一旦生病時,是會因身體病苦、愛惜生命,而對「本是常態」的「病苦」「心生畏懼」,所以;在還能承受病苦或能觀他人病苦時,就應「依自己和他人的病緣」來觀世間「病苦」的「常態」來練習「接受」和「放下」!
平時能起觀修者,或許還是會因為「業力強大」而尚不足以作到「放下」,但平時「不能起觀」的,要在「境界真正現前時」「放下」,就會是「難上加難」了!
有的法門是以「給予希望」而來達到「放下」「現前的病苦、死苦境界」的目的,但如果所「相信」、「希望」的,因為「因果、業力」的關係「沒有出現」;又不捨「自我的生命」時,一邊是「失望」;一邊是「不捨」,這「兩邊不著」的叫學者情何以堪?當然;所學法門依各人「根機因緣」而有所不同!
對「病苦」是「認清、接受、放下」,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死亡」等「世間常態」也是如此,也是觀「苦境界的因緣」而接受「苦」的「必然常態」!
每個人「感覺苦」的「對象、程度」是不同的,有人的對象是「感情」,有人是「名利」,雖都不出「自我」的擴展,但應由「自我的感受、認為重大的」一項一項起觀學習「接受境界」、「放下境界」!
「認清、接受、放下境界」不是消極的「不作為」,反而是要在「放下內心的煩惱動亂」後,才能更「清楚事實的真相」和「如何去應對、作為」!
因為「認清事實、接受事實」而能作到「放下」時,就是「向解脫」的修行,此時應起「感恩」之心!
若無「人、事、物」等「一切境界」,學者無從「認清苦的本質」、「接受苦的常態」而「離苦束縛」的「解脫放下」,而學者「所學」的也是「前賢聖者」的「經驗傳承」,學者不但要「感恩苦」等一切「事實、境界」,也要感恩「前賢聖者」「經驗傳承」的「意願」,所以;「經驗」的「再傳承」就是學者的「義務」而不是享受的「權利」,這又何來的「功德」之說?
「回歸本然實相」就是「認清實相、接受實相」,所以簡單說;「解脫道」是「認清實相」、「接受實相」而「放下、解脫」!
而「菩提道」不僅「認清實相」、「接受實相」,更因為「感恩實相」、「感恩受教」的「助成」而「願意回饋」的「利濟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