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息、慈悲觀與念佛】
一、【由依待法則得無實結論】
總結理論來說;佛法的「法則」是「依待」的「此故彼」!「三法印」或合一的「一實相印」,就是由此「法則」所推演的結論!
而依法印說;「世間一切諸法」的「緣生、緣滅」現象,就是「依此故彼」的「無常、無我」!而「依緣起所顯」的「空性」就是「出世間」的「無生」!
也依「世間」而有「出世間」;依「出世間」能緣生「世間」,這「生死、還滅」等一切的一切,皆不離「依待」的法則!
「依待」的必「無實」,而「無實」正是「真理」的結論!而可以之來印證所學是不是符合「佛法的真理」!而「世間」既然是「無實」的,對於「存在、現前的一切」就應「捨」而「無住」!
所以;佛法【「理論」的「結論」是「無實」】!而【「實踐」就是「提起覺知」而於「一切法」「無住」】!
當理論建立後,若不能依「止觀」來「實踐、作到」「覺知、無住」,佛法也不過是「意識分別」的「學術」而已!而經過「觸境」時「覺知、提起」「捨」等「正念」而「無住」的修學!觸對於一境界,的「當下」,結果就會是「如如不動」!
二、【止觀】
佛法的「止觀」法門有很多,「四念處」、「息」、「六念」、「四無量」等等!在經文名相上,只要帶有「觀、念」的,就是「止觀」的教導!而「觀息」的「息」或「念佛」的「佛」,就是「修止觀」入「實相」的「方便對象」!
「人性」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所以是「住著」「表象」的「取、得、佔有」的「概念」,對此;我們可以總結為【得】!要提昇「人性」,就需以「捨」來對治「有」!而「止觀」時對於現前「存在」的「無住」就是【捨】!
「止觀」法門雖然很多,但總為兩類,一是「依現緣破執」,一是「先創造現緣後再破執」!
「依現緣破執」;是以「現有境象」的「表象」為「所緣」來起修「捨」而「無住」的意思,當對「所觀」的對象「無住」時;依「所觀」而有的「能觀」也會是無住,這是依「依待」法則的必然!通常所觀的境象,就是「身心」,這是「解脫道」的特色;而「觀息」、「四念處」等就是「依現緣破執」!
「先創造現緣後再破執」;是「先創造」「外緣、所緣對象」,再起觀他的因緣而破除對「外緣對象」的「住執」,而在「捨離破除」的同時,也在「無刻意中」自然捨離了「依自我為中心」的「慣性」!這是以「身心」以外的境象為「所緣」的「菩提道」特色!通常所觀的境象就是「念佛」、「慈悲觀」「四無量」等!
兩者「止觀」的「無實道理」是相同的,但因為「自我的解脫」和「悲心利他」的「發心」不同;所以選擇的對象不同!
最應注意的是;大乘的止觀,也是要依「解脫道」的「捨」為基礎的,否則;反而會因爲「自利」的發心而「住著」於「方便創立的外緣」的無法「捨」、「無住」!這也是某些「念佛者」無法念佛「法身實相」的原因!更甚者,因「住著外緣」而產生「我即是佛」的「佛慢」,此時「要消除煩惱的佛法」,反成為「製造煩惱的魔法」了,這是學者應謹慎注意的!
三、【觀息】
北傳的「觀息」有「天台宗」的「六妙門」,這是依「原始佛法」「安般觀息」的適應演化!而「觀息」確能作為「大小乘」一切觀法的「前方便」!
我們以「原始」的「安般觀息」來討論!因為「息」時時在變化,是比較容易練習起觀「無常」的「對象」!也是由「無常」匯通「無我」而向「無生」的法門!基本的方法、重點如下;
在「靜坐」前,先以「拉筋」和「深呼吸、調息」來「放鬆身體、心理」後再入坐!入坐時再「深呼吸」幾次就能「安定身心」!
初坐先「深呼吸」;「吸氣」時提起「靜」的「意念」,「吐氣」時提起「捨」的「意念」! 也可直接專注「吐氣」和「捨念」的結合,數次後;身心就會更「放鬆」!
向「完全」的「觀息」,有二種「次第」方便;一是先不理會「吸氣」,而只是在「吐氣」的同時提起「捨念」,二是「吸氣」時專注「吸氣」,在「吐氣」時還是一樣結合「捨念」!
由「吐氣」結合「捨念」的目的在;以「吐氣」放鬆「身體」,而以「單一」的「捨念」,來收攝「意識」的「紛擾、動亂心念」,更能捨離凡夫以「自我」來「主導」「身心」的「慣性」!
「吐氣」結合「捨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也因久修初修不同,但原則上;只要覺知「心念動亂」時,就可以「吐氣」結合「捨念」的方法來對治!作為不離「呼吸」的「前方便」!
「正觀」時,連「捨念」也捨離,就只有「呼吸」而無其他,也應排除「自我意識的干擾、主導」,而只有「吸呼」「長短、急緩、冷熱」等的「自然運作」和「自然狀態」!若主導而「延長呼吸」,再加上對「自我生命的愛著」,就變成了「求長生」的「練氣功」了!
在身心「放鬆」後,不管「呼」或「吸」的任何「自然狀態」,都要能「時時覺知」!而在察覺「失去覺知」時,只要再「覺知」即可,是不需再多生起「懊惱心念」的,而止觀過程中;【「不離」「息」的「時時覺知」的就是「止」】!【「覺知」而能「不住」的是「止觀」】!
「息」也是「境象」之一,【要能「覺知」息的「狀態」,但因為息的「本然狀態」是「依待無實」,所以;不但「不住」息的「呼吸表相」,也不住息的「依待相續狀態」】!
「觀息」「本然狀態」的結果必然會「無住」,這就是以覺知力連結「本然依待狀態」的「目的」!
「觀息」是利用「呼吸」為「對象」來練習養成「觸境」時「覺知」的「無住」的慣性!但「世間的境象」是隨時在變,所以在下坐後對「觸對」的任何「境象」,都要能提起止觀時所培養的「覺知力」、「無住」而「如如不動」!
觀「身」或也是相同道理;身是依「心念」和「身體」「四大」的「依待、消長」而變化,是各種「因緣現象」「依待關係」的「無我相」,觀照時也要「覺知」而「不住」「無我相」!
「身、受、心、法」或「任何存在的諸法」,不管是「各自」或「彼此」都是「因緣現象」的道理而不離「無常、無我」「互相依待」的現象,也由「無常」、「無我」的「依待」而得「無生」;和由「無生」的「依待」得「無常」、「無我」!因為「彼此依待」所以稱為「畢竟空」!
對「無常相、無我相」,凡夫也是「住著」的,而修「止觀」的目的,是「於一切存在」「無住」、「無著」!
觀「息」是「無住」,而對「息」以外和「靜坐」時所出現的「身心境界變化」,也都要「一捨到底」而「無住」!
說「無常、無我」是對治「境界表象」的「住著」,說「無生」是對治「住著「無常相、無我相」的「住著」,說「緣生」是對治「無生」的「住著」!
「觀息」時雖可由「無常或無我」任一門來匯通,但「無常」是比較容易提起的!不管何者或任何佛法的止觀法門,「覺知」、「無住」的原則是不變的!
四、【慈悲觀】
大乘是特重「慈悲」的「悲智願行」,而為了能「堅持行菩薩道」的「悲智願心」,運用「止觀」來養成「悲心」就成為「大乘」異於「解脫道」的特色!而「觀息」容昜靜心,所以初始,也可以「息」入手來起觀「慈悲」!
「菩薩道」止觀的「初始動作」,與「觀息」時以「呼氣」結合「捨念」是一樣的!甚至可以作為所有的止觀法門的「前方便」!只是大乘的「捨念」要以「同一性質」的「佈施」念或單一的「施」念來替代!其實「捨給眾生」就是「施」!
在每一次「吐氣」時,提起將「自我的慈悲、功德」甚至「身、命、財」「放捨、佈施給十方眾生」的「動念」!就像「把自我所修、所得、所有」,「消融」而化成利益「有情」甚至「無情」的無量悲智之光,將此「光芒」「放射」到「十方無盡世界」,普照「如六親」的「無量眾生」,也可先擇一「觀想對象」,將「全心誠淨的悲光」普照自己「母親」等「單一至親」,再擴及一切眾生!
應特別注意的是;這是「無我利他」的「捨、施」,而不是「放大自我」;更不是妄認「我就是佛」的「貢高」!對於沒有「捨觀」基礎修學者而言,「佛慢」就是最大的魔障!
這是利用「意識」的「觀想」來擴展悲心,目的是要「經由不斷擴展利他而「向無私」,而在過程中雖非刻意「無我」,但也會自然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
在「法性無我」的「觀念」建立後,實修「悲心極緻的擴展」,到了「唯悲心」而「無他緣」的境界時,確也能「心一境性」的,而能起觀「眾生與佛」皆「法性無我」、「無相無別」的「同體實相」!此時;將又是一番不同的風光、境界!
「擴展悲心」的利他止觀,也要實際的行化於「度化眾生」,而不能是只止於「心」而已!而「實際的行化」也有助於「擴展悲心」,所以是「智悲」的「心行合一」、「相輔相成」!
五、【念佛的止觀】
以「意識分別」來說;眾生是以,「對比」、「數量」、「果相」來認識一切的,而「真理」卻不在「數量」,而是「性質」的「等同」!換言之;能使「萬法歸一」而能「緣生萬法」的,就是「萬法」「同一質性」的「法性」,所以說「萬法法相」是「異」,而「法性真理」是「一」!但因為佛法是對「凡夫」說的,所以不得依人的「認識方式」來引入「真理」!而「念佛」「數量化」的「方便」也是如此!
一般為了「精進」所以「訂定功課數量」來規範自己!適當的數量,當然有精進自我的益處,但如果不了解「精進」的方便」,也會形成「貪多」、「業績壓力」而「急亂」的可能性,而「心急亂」是不會相應「一心」和「清淨」的!【清淨不是數量可計算】,而【離「意識分別」才能趨向「清淨」】!
若止觀時,能不為「自我得安樂」的「念佛」,而是將「佛號利益」捨給眾生,而在佛號中「念念佈施、念念捨」中建立「利他」、「無我」「大乘菩提心」的同時,也在建立「內心」清淨的「淨土」!
如果能將「心行」化為「實際的淨化他人、環境的作為」,也會相應與「十方諸佛菩薩」「利他」、「無我」「同一質性」的「大乘菩提心」,更能「相應」「西方」;甚至「十方」「同一質性」的「大乘淨土」!
由「名言」的念佛,導入念佛的「質性」,先要排除的是「數量多少」的「業績概念」;也不管是「六字」、「四字」還是「一字」;是「佛號」還是「菩薩聖號」;都是導入「真理質性」的方便!
要在「吐氣時,先以「一句或一字佛號」「收攝心念而專注」,而以「佈施眾生」的心念展現「無我、利他」的菩提心!
「有他無我」的「利濟眾生」是「諸佛」的「悲智性德」,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只要「專注」「佈施眾生」的心念,就能導向「諸佛」的「性德」!
止觀時的「專注、攝心」而使「覺知與佈施心念相合」,由「吐氣、念佛、佈施」的「生起與緣滅」體悟「依他因緣」的實相;而能於「五濁娑婆」中「安住實相」的即是「淨土」,能於「動亂境界」中「寂滅不動」就是「極樂」!
觀像的原理也是相同,不同的只是換個「專注、攝心」的「所緣對象」而已,而依「所緣」「攝心」、「發佈施心」,和「緣起」、「無住」的「實相」皆然!
若具備基礎佛法,任何單一法門都能含蓋一切佛法,淨土也是如此,所以;「持名念佛」、「觀像念佛」或直修「念佛性德」都能入「實相」的,差別在依「各人根機」的抉擇而有所不同!而所學是否相應「無上道」,也不在「法門」的優劣,而是各人對「佛法」的「根本、正直」的「理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