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在「平時」而不是「死亡」後】

佛法的修行是「因地」、「當下」、「平時」的功夫,而以佛法來說;「死亡」是一生的「結束」,而「業報為何」則決定於一生中的「所作所為」!

並不是在死亡才會有業報,是「時時造因」也「時時受果業」的,而不管是「時時」或「死亡」後的果報,我們只能「隨業」「接受」!即使如佛陀的聖者,雖「心不為所動」,但也會因為「苦行」時受「風濕」而「病苦」,這確是任誰都「不昧因果」的!

末學也曾讀過「生死書」,但認為;想控制自己的「中陰身」往何處去的修法,就是妄想「改變結果」,這在「原始佛法」確也是「未見未聞」的,而末學個人是選擇「自覺合理」的「緣起論」!

試想;如果可以改變,那生前所作的業力,需不需要負責呢?如果可以改變,那生前的「為善為惡」就不再有意義了!這是與末學所知「佛法」的「因果論」不相符的地方!

如果連「神通」都抵不過「業力」了;要想在死亡後自己決定從走那一道,那「中陰身的力量」豈不大過「業力」?如果是;那就讓我們以「中陰身的力量」直接消業、「成佛」即可!何必再修其他?

再者「中陰身」的產生,就是對「生命愛著」的「自我執實」現象,「對生命的執實、愛著」就會有「引業」,有「善惡業」就會有「滿業」!

會有「中陰身修法」的說法,大概不了解「業力」的「牽引性質」!需知;在往生後,亡者所出現的一切,皆是「生前所造業力」的化現!

換言之;如果是因為「惡業」要受「果報」的,即使出現的是「美景、聖者、光明」等,也都是「個人生前所喜愛」「境象」的「化現」,也會因為亡者的「貪著」而牽引去「應受報的所在」!所以;每個人死後的境界都會依各人的「業種子不同」而「所見不同」!

除非是經由修行,能透徹業力的「化現無實」,否則只有被動的依業而去,而「生時」若不能修到「於業力、境界不動」,「死後」是絕不可能的!

「修止觀」時尚有「死、心、煩惱、天」等「四魔境界」,而死亡時,「業力」、「債主」已夠亡者受了,何況是「四魔境界」?要說亡者能降服「死魔、心魔、煩惱境界」豈不是「緣木求魚」?

「聖者」也無法改變「公平、公正、如實」的「因果」,所以即使有「聖者」的「安慰」,頂多也只是奉勸亡者「安心接受生前所作的業報」!

更何況;對修行者而言,若亡者有魔業,出現的佛很可能是魔的化身!這也是依各人「因緣」而來!

亡者所去的是那一道?所來的是佛還是魔?即使是「一念的善」,也是「生前」的作為!其他的救濟,不過是「生者所盡的心意」而已!所以把握當可作為的時機為要!

由「中陰身」決定「引業」和「滿業」,那只能說是「密教」的特色,如果生前都不能撼動「業力」了,要想在「如痴如聾」、「無所依」的中陰身決定所去何路;那就太小看業力!

或許是要顯示佛法的尊貴所以說「密」,但佛法只有「知不知道」而沒有什麼「密法」!而「佛法」是「眾生、根器平等之法」,不管任何身份、地位,只要想修行向上,沒有什麼「不能傳的」,就怕眾生不願意學而已!

佛法是佛所發覺的;不是佛所發明的,更不是誰的版權、專利,或必需經由誰的認可才能成就,而「佛法」不管「佛陀出不出世」,都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的!而操之在我的!

在原始佛法中,「灌不灌頂」也不是「能不能修」的標準,比如「顯教」很多人未經「灌頂」還是修得很好的!

「阿賴耶識」、「末那識」是「第六意識」「執藏、自我執」的「功能」!而死亡不是「阿賴耶識,末那識」還在不在的問題,是失去「暖、壽、識」才叫死亡,這是佛法的定義!

「阿賴耶識」是「藏識」,「完全清淨」了「唯識」叫「鏡智」或「如來藏」,大乘「七地」(一說初地)、解脫道的「初果」,都是「初破我執」的「開始清淨」,而天台宗說到了「九地」還有為了度化眾生而「扶持煩惱之習氣」、「留惑潤生」的種子!所以;要到「圓滿成佛」才會完全清淨!

修行是要把重點放在「因地」,也就是「當下」的作為,因地的把握,才能對「未來」或「死亡」「安心」!如果把重心放在「往生後」;如果萬一未來不像《西藏度亡經》所說的,或自己不能控制時怎麼辦?所以末學還是重視「因地的作為」,至於往生後的結果,「依因有果」,又何必多費心思呢?

研究死後的境界,就像研究「蘋果」的結構,卻不知「蘋果」的好不好,決定於「蘋果」的產生原因和過程!再怎麼研究分析「蘋果」的結構,也無法改變「蘋果」的好壞!

「惡業」之性如石沉大海,而「善業」之性如油浮水面,任何「經咒」、「祭祀」是不能使沉石浮出,也無法使油下沉,所以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