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別功能」與「世間道」、「解脫道」、「菩提道」】
人性是以「自我意識」的「二分法」來認識「世間」的,所以不管再怎麼多元,也是不離「二分法」的,而只要是「二分法」的,只會愈分愈多,而結果也會妄認「存在」的「實體性」而無法「捨離執著」!所以「二分」認識法的結果是;幻想「本體」、「初始」的存在,和妄認「自性實有而不變」!
佛法也是利用「二分法」來分析形成的因素,但目的在證明「因素」、「因緣」間彼此的「依待關係」!比如「五蘊」的分析,是身心的「二分法」,但無「色」、「根身」的接收,就不會有「感受」,而「想、行、識」之間也是如此,這就是「此故彼」的「依待關係」!而佛法所分析的一切無非如此!
「此故彼」的「依待法則」是原始佛法的「根本教義」,「解脫道」依於「依待」「無實」而「無住」、「解脫」!「大乘」則是依於「眾生」的「依待」「無實」而「造作」、「投入眾生得度的因緣」!
如果失去了觀察「彼此關係」的目的,而只是以「二分法」來認識「佛法」,「六識」就會出現「八識、九識」;「七十五心法」就會變成「百法」,而對於「表相」的,「存在空間」的就能分割到「極微」再「極微」,「時間」可以分析到「剎那」再「剎那」,那就可能「不能窮盡」的「可再分析」而終不可滅了!
這不是說不能「分」,而是說;如果不能由「分」而了解「依此故彼」的「關係」,那只會愈分愈多,而分得再多,也不過是多增加了由「世間」的「比較意識」所產生的「學術認識」而已!
這也是「依於意識分別」的鑽研「理論」而無法進入「實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實踐」;但問題是因為「二分」而「愈來愈多」,對這些「愈來愈多、愈細」「鑽研」都來不及了,那來的時間「實踐」?即使想「實踐」;「二分法」的終有「自性執實」,也無法得見「無實、無生」的!
「分」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出世間」來說;「分」後「不可滅」的「實」,這問題可就大了,因為「實」確是「束縛世間」的「自性執」來源,而「二分法」的結果,是終有「自性可得」的!反過來說;「自性可得」的,就是「世間法」!
「二分法」是因依「自我本位、角度」的分析,而「此故彼」的「依待關係」是諸法本身「依因緣生滅」的「本然狀態」!所以「依待關係」的「依他有、無」,是得不到「實性不變」的「自體」的!
「存在」的都是「依他緣變化、決定」的「當體無實」、「即空」,結論就是「無實」、「無住」,此理論「簡單、直接而精要」剩下的,就是能否「覺知、提起正見」的「實踐」問題而已!
以「因緣依待關係」或「意識二分法」來「觀察認識」佛法,這正是佛法宗派產生「見諍」的原因!若還是不能確定何者為正,只要「試驗」是否能夠尋得「不需因緣」者就能了知!
即使真的存在「不需因緣」者,他還是依於「尋」的「因緣」才能獲得!而認為「不需因緣」者,是否也有「依他因緣」?只要再觀尋即知!所以一切不離「因緣」的「依待法則」!而「依待」的「他」還會是「依待」而「無實」!
【歸納】
「了別」、「分別」是人性的基本功能;
凡夫是以「自我」為「本位」的「二分法」來「了別」、「分別」世間的一切「果境」!結果是「自他對立」、「煩惱造業」!
「解脫道」是「了別」「分別」世間「果相」「因緣」的「彼此關係」!結果是「依待無實」、「無住果境」而「解脫」!
大乘為了度化眾生,所以不但「了別」、「分別」「果境」的「彼此依待關係」,也要「了別」「果相」的「各具因緣」、「所需因緣」和「投入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