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啟動念、再施作為】

以止觀來說;當「覺知力」能知道「自我的發心」時就會發現;我們的「動念」、「發心」就像是導航器一樣,只要「境界」出現,「動念、發心」就會啟動而產生動連鎖效應!所以「修正動念」是「不論任何法門」的「必修功課」!

以「解脫道」說,在觀念上不只是被動的等著「境界」出現時,才去「捨離」對境界的住著;更是隨時保持「捨離的動念」而積極的「等著」境界的出現!這不只是「意識理解」的「捨離」概念,而是以「捨離」來「主導一切」的「不容」「執實」!

 以「大乘」來說;最能表現「慈悲」的是「佈施」,所以需要時時保持的「動念」就是「佈施」,不管「止觀法門」是「念佛、聖號、咒、觀想」等等,甚至是「行於外在言行」的「一切功德作為」,都要能先提起「佈施」「一切眾生」的「動念」!

比如說「念佛」,表相上「念佛」是大乘法門,但「施、捨」才能相應「大乘慈悲」的「發心」,所以;在將所念的每一句佛號「佈施」給「一切眾生」的動念中;念念「應和」佛陀的「慈悲質量」,也在「念念」中捨離「自我」!

「佈施」就是一種「捨」,所以;「捨離」、「佈施」是相同的理路!而「解脫道」是以「捨離」的「動念」來達到「無我」,而「大乘」則是「有他無我」的「佈施」!

一般的「迴向」是放在「功德作為」的最後面,但「迴向」說的就是「所作為」的「發心、動機」,所以;能「覺知發心」者就是先「迴向」,也時時在迴向,更是「迴向」與「功德作為」的「互相助成」和「同時完成」!

即使尚未能覺知發心,如果能在一切;比如「念經」等「功德作為」的起初,就先修「迴向」、「發願」的「提醒發心」,則有助於「動念發心」的端正!也才能為「自己」的「發心」負責,而不會造成;發「自利心」能得「大乘果」的誤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