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下覺知與不分別】

【Leong ○○】

感恩劉奕壯用心良苦了。唯識論好難懂通﹐故後學暫時放一邊了。但是後學很感興趣有關大德的講述和話語。這裡談到了 ’了別功能‘ 的作用。後學覺得這了別功能﹐就是指當下的覺知了﹐就是說當下因緣 “觸” 而生起的覺知 - 可以說無覺之覺的功能作用。但是沒有分別或者還沒有分別心的產生。這個‘了別’是單純的覺知(知道)罷了。就

如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只是看不為甚麼而看﹐聽只是聽不為甚麼而聽的意思。。。但了了分明。可否說這個當下覺知或了知 - 就是當下破了無名顯現呢﹖或者可以這麼說 - 站在無名前面了呢﹖感恩善知識分享﹗謝謝了﹗請善知識體諒解後學不成熟的表達程度/方式。

【Leong○○】

 「另一比喻﹐這個 “了別功能” - 就像嬰孩不懂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罷了。。。沒有分別心存在。。。但是嬰孩身心不成熟罷了。」

【回應】

師兄慈悲;「了別」是「有情眾生」「認識」的「基本功能」,問題是;凡夫都會慣性的以「自我的標準」來「了別」一切「觸受」的「對象」!所以;以聖者來說;凡夫參雜了「自我」的「了別」,都不會是「單純」的!

「當下的覺知」,應是指【觸受境相時,尚未相應「我執」的前階段】,但除非是能修學「覺觀」,否則;凡夫的覺知;都是以「我執標準」來覺知的!

如果所修的「定力」能「覺知當下」,就「有機會」「不與我執」「相應」而覺知起觀「無我實相」!能「覺知當下」的是「定」;而「起觀實相」的是「慧」!

只有「當下覺知」的,這是無法「解脫」的;學者應該「運用」「當下單純的覺知力」,去起觀「現在出現的對象;(比如心念)」的「實相」才能「定慧」「解脫」!

佛法所謂的「沒有分別心」,是說「不以自我標準來分別」的意思!並不是「沒有分別!

「以我執來分別的」必然會產生「執著」,所以;「因地的修行」是要「有分別」,但「不要以我執來分別」,而「沒有我執的分別就不會執著」,所以是「有分別、無執著」!

到了證入「無生空性」的境界,只有「法性平等」,而沒有差別相,所以是「不分別、也不執著」!這是然「佛」的「涅槃證境」!

應說『不依「我執標準」的看、聽』,或「不為自我標準而看、聽」!「依自我的標準」的,就會產生「取捨的煩惱」!所以「了別」「分別」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不要依「我執標準」來「了別」、「分別」!

若「不為甚麼而看、聽」,是「觸受」後而「不知」,就是「無義意」的「無記」!若「看、聽的時候」;會「牽引起我執」的,就是「凡夫」!

若「看、聽的時候」;能「覺知」「尚未生起我執」的「當下」就是「定」,「覺知」時依所「看、聽」的對象來「起觀實相」的,就是「定慧等持」!

如果「看、聽只是看、聽不為甚麼而看、聽」的「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說的是;「清楚明白」的「定」!如果是;依所「看、聽」的對象「起觀實相」而「了了分明」的,就是「定慧」!

「起觀實相」就是「破除我執無明」而顯現「實相」!

「實相」與「無明」是不會同時存在的;所以「不是明就是無明」、「不是無我就是我」、「不是光明就是黑暗」!而凡夫是「無明」的,所以;修學「當下覺知」的「定」,目的就是要「起觀導向」「明」!

在【「看、聽只是看、聽不為甚麼而看、聽」而「了了分明」】的階段,也有可能採用的是「逃避」、「替代」的處理方法、法門,而不是「相應本來實相」的「慧」!而「覺知」後能不能「起觀實相」,確是「能否解脫」的重點!

所以;能「當下覺知或了知」的,不一定是連結到「實相」!如果是;我們才可以說「當下覺知或了知」的就是「覺明而不迷」!

我們對「定、慧」等「法門」、「實相」的關係、狀態、定義,都必需清楚明白的釐清,才能了解自己所修的進度,若以為「修定」就是「慧」,這就誤解大了!

修「當下覺知或了知」的目的,是為了「脫離」凡夫「相應無明」的「循環模式」,不是要停留在「明無明」的「選擇」階段!

即使能修到「當下覺知或了知」的境界,能不能「破無明」,卻決定於是否依循、相應、提起「因緣觀」而來的「無我正見」!如果「當下覺知或了知」所依循的是「逃避境界」或「非依因緣」的,反而會增長「無明」的「自性執」!這就也突顯了「正見為導」的重要性!

嬰兒看似「不懂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但還是有依「自我」「需求」的「了別」「反應」,並不是沒有分別!嬰孩或許「對外」的感官尚未成熟,但內心的意識,還是不斷的依緣變化的!

「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雖說的是「無感、無記」,但也要看「依什麼角度」來說,比如注意A,對B來說就會是「無記」!而「無記」,卻相近「不注意」的「痴煩惱」,也不是「專注所緣」的「定境」!

而在「因地修行」時;不管是什麼「受」或是「定慧」,都是不離「分別」、「抉擇」的結果!

「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就是「了別」、「分別」後的「專注所緣」,這「是不是所緣」的抉擇,就是分別!

而「實相慧」的「常或無常」、「分析原因」、「組成質素」、「實非實性」,也不離「分別」的功能才能作到!

「修定」而進入「專注一境」的不分心時,看似不分別,但還有「初、二、三、四禪」、「九次第定」「四無色」的「似有想似無想、非想非非想」等境界的「微細分別」!

「無想定」的暫時「壓制不想」,這與「滅盡定」的「無我、無想者」是不同的,「無想定」還是「有我」,而壓制不想的,也不是佛所說的「不分別」境界!

證入「實相慧」的「涅槃證境」,才是佛所說「無相」的「不分別」,在此之前,只有依何而分別或暫時不想而已!

佛所說「不分別」,不也是否認「差別相」的存在,而是形容「佛」所「證入的境界」!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