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捨】
末學貼文,皆依「個人認知」之心得分享,依藉事論理而無權、無意批判,文意若有為「深刻」用意而「不得不」之重覆,敬請包容、指教!
以「結果」來「回溯」,就可得出各家理論的「合理性」、「因果的正確性」!比如;若以達到【不執著、無住】「結論」來覓因,「有、無自性」等說,確是能分辨而得「何者理論較為合理、通達」的結論!
凡夫的習性是「依人」而「不依法」,「感性」而非「理性」的,所以「倒因為果」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比如;六祖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的結論,是依「應無所住」此「因」,而得「本來具足」之「果」!
假設「本自具足」是對的,學者不是應該修「應無所住」?才能得到「本來具足」的結果?否則「光說不練」,得說再多的「本自具足」,終非自己所有!
更何況修「應無所住」也不一定會得到「本來具足」的結果!因為既然「無所住」,那「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住不住」?
至於「結論」是不是「祖師意」的「本自具足」,那就先作到「經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說吧!
修行是「以經來印證所學」,所以是「以經印心」、「以經印祖師意」,而不是反其道的「以祖師意來印證經」!這也不離「因果」定律!
但通常「人性」會戰勝「理性」,不過;這也是「人性」的「常態」而合於「人性的因果定律」!
佛法是依「因緣」而建立的,所有的「理論、事修、行持、證境」,都離不開「因緣」二字!
佛法所說的「存在一切」,是「涵蓋時間、空間」的一切,自「自我」的「身心」(五蘊),至「一切他人、物理世間」,所有已知、未知的一切!
說這似乎是廣大無止境「一切法」的重點,卻是他們皆有「共同理則」的道理!而這「共同理則」,就是「無常、無我、無生」的「法性」!
一切法;雖會「引生煩惱」,但會「煩惱」的「主體」卻是「人」,所以從「凡夫」產生「煩惱」的「因原」;「無明」而「住著」、「貪愛」下手修正,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現象」,【只要是「因緣現象」的,必是「依此而有彼」、「若無此,也必無彼」、「眾緣而非單一」】!
【「因此故彼」的,必是不斷的「聚、散」、「生、滅」、「變化」,而「沒有實在不變的本體」】!
【「實性」既然「不可得」,也必然的「無所得」!是「無所得」的必「無法住」】!
【既然「一切法」是「無得」、「無住」而應「捨」,此「捨也應捨」而能「無礙」】!
上述論理雖曾反覆說過,而現在,是以「因果次第」、「連貫性」來說明!
【「捨」不是「否定妄相的存在」!是「不住著於存在」】!【不但不能否定他的存在,更應由妄相的存在,去體悟一切妄相的「共同理則」】!
有些學者誤以為「空」是「空無」,而否定「妄相」的「存在」,卻不知「有、無」,是「凡夫」「比較」、「對立」的概念,而產生「比較」、「對立」的原因,就是「住著」!
由「共同理則」的體悟,來了解世間的實相,由 「三學、八正道」「定慧等持」來修學保持正念,進而作到雖「不否定」、「不離」「妄相」而「捨」「妄相」!不受「妄相迷惑」,才能「如如不動」!
雖「捨我」、「無我」才能得真正的「解脫利益」,但「凡夫」的修行,通常需以「自我的利益」為誘因來善導「向捨我」!這是由「我執」而「捨我」的過程!
如果「佛法的理論」已然如理、如實而「確定」,學者在「實修」時,就可提一「捨」字來契應「空理」而修學【「覺知」「現前緣起」而提起「觀捨」】!
因依「空理」而「捨」是佛法的基本概念;此概念,卻因「根性」而分兩大類法門;一是「直觀捨」!二是「迴觀因緣」再「捨」!
【直觀捨】者,並非無關「觀察因緣」,而是「已然確立」「自我一切因緣」【「必捨」的結果】而直修「捨」!
【迴觀因緣】者,並非不修「捨」,而是為了「觀察、投注各種能提昇他人因緣」,所以先「捨我」而「迴觀人事物的因緣現象」,當然,對最後的「結果」也還是應「放下」而「捨」!
對【直觀捨】者而言;【「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一切」「束縛」的主角,而「不淨、苦、無常、無我」是「應捨、能捨」的原因,也就是說;學者對「身、受、心、法」和由「身、受、心、法」所延伸一切的一切,皆當下「無住」而「觀捨」!
對【迴觀因緣】者而言;因「報恩」、「不忍」而發「四無量心」,也為了救苦而學習具備各種技能,而學習「觀察」「現階段」能投入「最適切的時機、作為」等因緣,更要學習事後的「放下」、「捨」!
「直觀捨」者,除了「影響自我自在」的因緣以外,「其他」無關的,是一概不予理會的!
「迴觀因緣」者,則是對一切「人事物」,必提起「主觀」以外,他人「所具、所需、能施因緣」的觀察!
實修「直觀捨」者,專注於【「捨」亦應「捨」】都來不及了,那還有時間去理會、批判「迴觀因緣」者能不能「捨」?難道「是佛說」的,就不能「捨」?
實修「迴觀因緣」者,全心於觀察「一切根性」「現階段」「所需的因緣」尚且不及了,何來的對「直觀捨」者批判「究不究竟」?還是說;否認了「最終結果」的應「捨」,或自認已達「究竟」?
會有如此互責的現象,大概跟「是否進趨實修」有關!
有些學者「終其一生」,只把「理論」、「經文」當作「學問」、「學術」來研究,以為這樣就是「修行」,卻從未實際「觀修」!
甚至口說「因緣」,卻否定「因」緣「果」報的「因果」!說「主因」,卻否定「因緣」「絕非單一能成」的原理!說「緣起」,卻不知「依此故彼」的法則!對於這些,都要在「理、行」的「實踐」、「實修」中,「反覆驗證」才能通達的!
這不是說;不能研究佛學,是說,應【以「學」引導「行」】,【以「行」驗證「學」】而【「學、行並進」】的,如果兩者衝突,應立即尋求修正!如此掌握原則的「實觀」,必能確認所學,而相近於「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