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因】
佛法是「緣起論、因果論」不是「結果論」,是由「現前」的「結果」、現象去「溯因」,由「溯因」的觀照,能得『一切存在的,皆是「依他緣」變化而無自性』的真理!
理論上,只要是「依他緣」而變的,就找不到「第一因」或「初因」,因為「此果」的現象決定於「彼因」,既然「此果」是受制於「彼因」,就沒有「固定不變」、不是依「因緣和合」的「果」或「自性」!因為若一切「唯心、識」所造,或找不到「唯心、識」的「彼因」,「唯心、識」就是「初因」,這就違反了依「緣起」的理論了,但這在後期大乘確是如此說的!
而「唯心、識」需不需要「彼因」呢?這就要問;「心、識」是否能「自起作用」,若是不需他緣而能「起用」,自是不需「彼因」的,但「心、識」無「根、境」,甚至「無明」等又如何起用?
無「一念」何來「無明」?無「境」又如何「一念」?若能,則是「無因論」而非「佛法」!退一步說,即使是「依無明」而得「明」,依「不淨」而有「淨」,這不也是「依他緣」而得?換言之;若無「無明」,又何需「明」?若無「不淨」何需「淨」?能「明」、「無明」,「淨」、「不淨」的,皆是依「因緣」有而非「自性」;這依「因緣變化」而有的,真要說他是「自性不變」,也只能說「一切存在的都會變化」是「不變」的「道理」而已,因為在「現象」上,是不可能「不變的」會產生「變化的」。基本上「會產生」,不管是「自己產生」,還是「依他緣產生」,他就是一種「變化」而非「固定不變」!若學者能進一步深思探討「自己如何產生」?或「依什麼條件產生」等原因為何?大概通向「依他緣起而無自性」的真理就不成問題了!
再者;從古至今,從未有『不需「修破無明」而「唯心識」本來「明」的「本來佛」』,至少經典上從未記載有「本來明」而不需「修破無明」的佛!可見如果還是要「修破無明」,「本來明」也只能解讀為「現在無明」而未來能「修破無明」的「可能性」而已,而「可能會明」卻無法否定「現在是無明」的事實,所以強調「本來明」二字對學者而言是毫無義意的!
對於「結果」或「現前」的境界、現象,凡夫是「迷著」的,也因「現前」的境界而產生「煩惱」、「造業」,更因「煩惱」、「造業」而種下未來「煩惱結果」的「因」!凡夫就是如此的「迷於境界」而「煩惱」、「輪迴」不已!
而要「實修佛法」,就要先學會「覺知」、「面對」、「正視」、「接受」「現前」的「境界」與「結果」!有些修學者,雖能「覺知」「現前」的境界,但卻妄想「不接受」而「逃避」,或「貪求」「樂境」來「替代」「現前」的「境界」,但事實上,因為被「境界影響」而生「厭惡」心,才會生起「逃避」的心態,也因被「境界影響」而生「貪求」「樂境」的心態,而「厭惡」、「貪求」都不外乎「一體兩面」的「貪、瞋煩惱」。
面對由「境界」所產生的煩惱中選擇「逃避」、「替代」,不過是在「接受境界影響」而有煩惱時,再種下一個「厭惡」、「貪求」、的「煩惱」種子!這是由「煩惱」再增生「煩惱」的現象,而不是向「解脫煩惱」!
其實只要是「境界」現前,除非是經過「覺知」「正念」的修學過程,否則都是不斷的受「境界」「影響」的,這也符合「依他緣」而有的理論,所以學者首要學習「覺知」、「接受」「境界」,而深植『不管現前的是什麼結果,他都是「正常」的』「觀念」,才不會因「預期心理」和「落差」而產生煩惱,也才能學習「放下」,和由現前的境界「溯因」,並從「溯因」中學習觀察安住「因緣和合無我」、「無常相續變化」、「無固定不變性」的「空性智慧」,更應「回溯觀察」「根、境、識」「觸受」時,能夠「得見」尚未「相應我執」的初始本來面目,才能選擇是要與「我執」還是「無我」相應!這些都是在「觀察溯因」中的積極作為,也就是說;要將全部心力放在「因」,而不是「果」!
事實上很多學者,常有『雖了解「無常、無我、無生」等佛理,但卻有用不出、不受用的感受』,其原因在;學者只是將「經文」的「高深佛理」變成「常識、知識」而已,未能在觸對一切境界時,學習實務的「依果溯因」而深入觀察「因緣結構」現象,若不能如實的呈現出「因緣」的各種變化,最終還是迷著於「一切境界」而無法自拔。這要在「覺知」的引領下,才能由「結果」、「現象」契入所和合的「因緣」中;由觀察「因緣」變化現象而時時保持「正念」,這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基礎!
「小乘」保持「正念」而投入「不為境界所動」的「解脫」因緣;而「大乘」則是不但保持「正念」而「不為境界所動心」,更投入了刻意、積極改變「他人」、「環境」的「因緣」而最終能「隨緣放下!這些都不離「因地」的功用,對於現前的「果報」、「結果」,任何試圖改變的一切作為,也只是妄想徒勞,而「果」,學者不管「歡不歡喜」,也唯有「受」而已!其實學習「接受境界」,就是在學習「捨」、「放下」、「心安」!不能「接受境界」,就會產生「迷執」、「逃避」、「貪求」等「煩惱」,若「迷執」於世間一切「我」、「我所」、「境界」而不能「捨」,學者如何「自在」而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