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溯因】
佛法的修行是認識「理論」後的實際實踐,如果理論不通,所修就無所依向了,但遺憾的是,現今的佛法卻有「法理不一」的現象,這或許是為了適應學者「根機」所造成的問題,但再怎麼適應根機,「理則」的一貫性,也不應被忽略、模糊,否則造成學者的對立而互相攻詰,這就無法避免了!而這裏只是提出末學個人的心得看法,見文者若「有得直取」,而「無謂則棄」可矣!
佛法的「理論基礎」是「緣起」,學者或許可以就「緣起論」不同的角度觀察而有不同的切入點,或可能依「自度、度他」所運作對象「廣、狹」而有所不同,但這也僅止於「對象」的不同,而不是「真理有異」。而如果「後來發展的理論」與原始佛陀「身、言」二教的「理論基礎」完全相反,甚至視「基礎理論」為「不了義」,這雖「口不離佛」,但實際上卻是與「佛法」背道而馳的,而這些自認「修學佛法者」的教者、學者,卻不知自己所學的,實際上已遠離「佛法」而不自知,會產生如此現象的原因;就在「缺乏佛法基礎教育」的養成!而學者所跟隨者的「善智識」,若動不動倡導、否定,甚至要「跟學者」放棄「原始佛法」的「根基」修學,或妄想以「非佛教」的學說來替代「原始佛法」,破壞的就是「佛法」的「嚴整性」,和傷害自、他、的「法身慧命」!
以「基礎佛法」與「大乘佛法」修學的關連性而言,譬如「照見五蘊皆空」,是相應「原始佛教」「四念處」、「十二緣起」教學的,也就是說,如果先前已有「四念處」、「十二緣起」的基礎修學,由「照見五蘊皆空」至「無所得」而「心無罣礙」,這本是順理相通而相輔相成的,即使要直修「「照見五蘊皆空」,也得先在「文字」上理解「照見」、「五蘊」、「空」、「無明」「六根」、「六塵」、「四諦」、「十二因緣」等等「名詞意義」;再以自我的「身心五蘊」為起修對象,由「五蘊」的「色」起修,最後達「得無所礙」,這些何曾離開「基礎佛法」?而這些,當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學識」、「知識」而已,是要依理論來實際操持的!
實修上,學者依「五蘊」的「色身」,再縮小範圍,比如「色身」的某一「腳大指」,甚至再縮小而由「腳指」某一點起觀,觀照他「和合」的「結構」、「依待變化」的「因緣」、「運作過程」等等;原則是觀察他所呈現的「一切現象」,再慢慢擴及全身,進而觀照「身的感受」、「心對身的覺受」、「心覺受的過程」、「身心相互依存的現象」、「心依他緣起而無實性」、「心、身、境一切法無實性」、「無實性亦無」等等,這過程或許初修時會覺得「繁複」,但只要在「基礎」上多下功夫,往後修學就容易得多,而因為初始的由「某一點」起觀的養成「觀照習性」,不管如何轉換「對象」,只會增加「觀照力」,是不會因為轉換「對象」而需要重新培養「觀照力」的!
觀察「五蘊」的「色根」、「心識」與「外境」自身,都是「依他緣起而無自性」的,這是以「五蘊」與「外境」等「各自本身」為對象,依之「溯因」而得的結論!而擴大來說,也應由「五蘊」的「色根」、「心識」與「外境」,彼此間的「依待」、「互動」現象,依之「溯因」而得「無實性真理」,換言之,「無實性的真理」是徹頭徹尾的,學者只是利用「轉換對象」來練習加強「相應真理」的「觀察覺知力」,也利用「轉換對象」來練習『面對隨時變幻的「一切法」時,能時時覺知而「相應真理」』!
觀察「色根」、「心識」與「外境」「依待」、「互動」現象的「溯因」之法,就是要觀照「五蘊」的「色根」與「外境」「觸受」時,覺知「五蘊」的「心識」「起心動念」的「發生點」;觀察的原因,不是要去「壓制」「心念」,是說要「覺知」「觀察」「根、境」、「起念」的一切「過程」。學者能「覺察」,也才能決定要「依那一種因緣」起念,而「依何因緣」「起念」,就決定是「煩惱」還是「智慧」了!
如果能深入這「過程」,並極致於「根、境」、「起念」過程中「彼此相依」、「無他緣不起」、「因他緣而有」的關連性,就能從凡夫原先由「我執」「主導一切」的「慣性」中,徹見「我執」「自設標準」的「虛妄」,回歸「皆依他因緣而變」的「原來現象」,而「超越」「跳脫」「我執」的「自我束縛」!
對已產生的「心念」,不管是包括「貪、瞋、痴、慢、疑」等那一種「心念」,「已產生」的就是「結果」,對「結果」就只能是「接受」,不是去「抑壓」、「逃避」他,也不是「再生起」或「貪求」另外一個「心念」來「替代」已產生的「心念」,這些試圖改變「心念」的「心念」,都是受到現前「心念影響」後的「煩惱慣性」,順向「煩惱慣性」的結果,將只會更增添「現前煩惱」的力量,和「壓縮」、未來極可能「爆發」的「煩惱」力度而已,而因「煩惱」而增添「煩惱」的「煩惱」,不但會助成已「現行」「煩惱」的勢力,也將「反薰習」成為下一個產生「三毒同種類煩惱」的種子和習氣!
學者對於已產生的「心念」、「結果」應不必去理會他,學者只要全心「覺知」而「深入」、「專注」下一個會產生「心念」的源頭,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因為「專注」而「覺知」,才會「產生」相應「因緣本然狀態」的「心念」,而不是以「自我」的「主觀意識」角度來分別各種「因緣」,如此才能了知一切現象的實際樣相,也才能投入對方所欠缺,或相對最適當的因緣!
而學者在全心「覺知」的同時,早先已產生的「心念」、「結果」,也會因「未投注心力」而「勢微」,他雖然還是可能成為未來的「煩惱種子」,但相對於「投入心力」的未來「煩惱種子」,所產生「煩惱」的力道,確已是微不足道了,再加上學者因不斷的累積、培養、投注「覺知」、「正念」的「慧力」因緣,這些「勢微」的煩惱種子,對學者而言,將更是無足輕重!
而所謂如如不動的「不動」,是指「根、境」等一切現象,雖然不斷變化、變動,但「心」「清楚明白」,而能「心無住境」的不為「所動」。這「動不動心」,就是指「依不依」「自我主觀」來「起心動念」,依「自我」的就是「煩惱」,依現象而「如實」的,就是「智慧」!「初修」的原則是如此,而只要深細觀行,就能由『一切皆「依他緣起」而見「無自性空」,而「無自性空」無礙「依他緣起」』,徹悟這「所知、末知」、「所存在」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互相依待」現象的「畢竟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