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返本覺明妙本心】

【李○○】

「奕壯師兄吉祥!師兄對此段的論述提供不同的觀點,對末學而言,緣起及般若中觀的合理性觀點多一點認識!談佛光化身眾生,(就從長阿含經裡佛陀有說,地球的人是由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來的(師兄可查)因太神奇而篇幅又論述太長,故以此提示)再由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因眾生根基不同,粘黏染污輕重不同,如現在小孩出生在同一個時辰同一日同一月同一年在不同的家庭成長!也不會有同一成就,佛性一樣,如太陽在全世界都可以出現光照大地,但不能說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一顆太陽,又沒有看過神並不能代表沒有神一樣.眾生在此生死循環不斷,皆因世間相續,業果相續,眾生相續之因,佛是無法用神通來解除各人因染不同輕重的污,只能靠法藥因解眾生的病果,如阿難佛法多聞以為道業已成,也幻想如來能將大乘之法轉給他,但各人的業力也是由心念妄想起造的,只要將妄想因丟掉就能夠回返本覺明妙本心!感恩! 」

回應

金隆師兄慈悲!感恩 師兄指教!

末學確實也讀過如此記載的,但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也是不出「世間」的「三界」內的,也與「佛光化身」無關的!而且不管是過去、現在佛,還是未來一切佛,確實是在「人間成佛」的!

或許「沒有看過神並不能代表沒有神一樣」,但如果不能由「經驗推理」的,就很容易「各說各話」而「恒信、不信」了!而佛法是重智慧的,這也是「經驗法則」的「擇法」而得,所以說「慧以抉擇為性」,「想像的」,或與「解脫」無關的,原始佛教的「佛」歷來都認為是「無記」而不去論的!所以才說「如實之法」!

佛法為了傳揚而使人易入「佛法」,也為了融攝「外道」信眾,採用了印度當時、當地「信仰」的「名相」、「傳說」等來詮釋「佛法」,這是為了讓「佛法」很容易打入印度外道信仰群中的方便作法,但重點還是在「佛法」由「人本」的修行「解脫」!

至於「佛性」,末學已供呈「佛學大辭典」的解釋,需知;修行是會有自己的心得的,但「辭典」「名相」的解釋,是共同認知的標準,否則就「各自解讀」而無所依了!

以佛的「千百億化身」來說,是可以說「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一顆太陽」的!因為這要看以那一個「對象、角度」來論,以佛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一,但對眾生而言,不只是「每一個國家都有一顆太陽」,是三千大千世界是處處有佛的!而各地的太陽因為「經緯度」不同,各地對「太陽」的感受也是不同,每一個太陽都不一樣的!(依不同根機而教)!而依「化身」而言,「法身」才是一,也因「法身」才能無處不現!也能由「化身」見「法身」!

而「太陽」本身也是不斷在變化,甚至有消失的可能。容或「水月道場」處處,遇水則能顯,而依水而言,月只是一,此一亦是隨人、隨水、隨業(對象)而變的,且月自身亦是變化無窮,要修的是;如何在一切「變化」的現象中如何保持「不為所變」,而不是要求「會變」的「不變」,或先預設「變」或「不變」的立埸來衡量一切!

佛性亦然!說佛性是一,也是「成份」相同。雖「成份」與「成品」有關,但有相同的「成份」,並不等於就已是「成品」,是需要經過形成「成品」的一切流程的。而以「流程」而言,再怎麼說「佛」的「成份」與眾生的「成份」相同,又有何意義?實際上現階段的「成份」還是「成份」,而不是「成品」!

若言「佛性」,則可視為成佛之質素,有情因具「佛性」之質素而能成佛,而佛是「佛性」的圓滿。何謂「佛性」,先不論「法性」,依有情而言,皆具「理智、感性、意志」之質素,是能「修行、提昇、淨化」為「智慧、慈悲、行願」而圓滿佛道的!故修學者是以行「六度」萬行,來圓滿此「以無所得為方便」之「智慧」,「大悲為上首」之「慈悲」,「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菩提行願」的「三心」,這就是有情能成就佛道的「佛性」!

而「神通」自然無法來消解業力,但是可以了解業力因緣,而依緣消解業因,在經典上,佛與聖弟子們也是常如此作為的,只是佛與聖弟子們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顯「神通」而已!而「法藥」之說,「三係」中;一是「無自性」、一是「心有自性」、「境無自性」、一是「自性實有」,「自性」的「有無」,已是南轅北轍而各自論述了,學者若無理性質疑而擇法,又如何選擇而依從呢?

原始佛教所記「阿難」是因「悲心」殷切,不忍自度而為他人廣說廣記,然為結集經典也能七日證果,為「大乘」先度他人之典範,而事實是;因由「阿難尊者」而有「大眾係」之「大乘法」,此為修大乘之學者,不得不知之實情,而楞嚴之阿難例,或可為「應實修」之借鏡,然,若不知「實法」,如何「實修」?

經云「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乃是有情「流轉生死」之因!而妄念之因是為「無明」,而「無明」之「利使」皆由「實有我見」而生。而「鈍使」煩惱是因「貪愛」而有。破「無明」之「理明」雖易,而「事修」除無始「貪愛」卻如纏藤難脫!

「無明」即是「無我」之理,既然「無我」,何有「實在不變性」?而「本覺明妙本心」若是實有而能返回,即不離「實有我」,雖修捨「小我」卻向「大我」,此「大我」亦不離「我」!故雜阿含經云「都不見一法可取」!末學淺見,非以個人為正,只提反思而無諍辯之意!末學誠感恩 師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