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光化身】

【李○○】

「奕壯師兄法安!師兄的論述跟宣化上人有所出入,這其中有佛性是已經成佛是應該不會再變化的及眾生是因佛光化身所以會隨緣而變化,末學學佛不精未知哪一種才是正確,但會較認同宣化上人的解裡,如師兄對愣嚴經有興趣的話可参考!因不明白才有最上面的疑問!感恩師兄費心! 」

回應】金隆 師兄慈悲!

感恩 師兄提供論述,末學藉文發言心得而尊重各人擇法!末學認為,「合理性」是佛法的基礎,佛法也是「如實之法」,惟有透過「依法」、「擇法」,才能相近「真理」!

一般學法,是依某一部「經」而學的,也是依師而學的,對「善智識、經」也從不敢質疑,這本是學者正常的現象,而末學以前也是如此的,但常碰到相反、矛盾的經文而不解,後來改依 印順導師所判「唯名」、「唯識」、「唯心」三係的依「係統理論」來學習,才稍解「佛法」,也依「了解」而選擇「緣起」、「般若中觀」的「唯名」係統為學習方向,所以末學是依「係統理論總綱」來研究「經論」的,而不是依「某經」、「法門」來研究佛法的,因為若只回到以「某經」來研究佛法,就很容易產生「不同經典」的「對立」、「矛盾」!末學再提論述,供同修參考;

【佛學大辭典】對「佛性」的註解是: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

【佛學大辭典】對「化身」的註解是:為眾生變化種種形之佛身也。

「成佛」後當然是不會再成為「眾生」的,問題是,有些「唯心」學者,把原本具足的「佛性」,最後演變的解讀是「原本是佛」,只因「一念無明」而成為眾生,所以末學才提出「原本是佛」如何現在是眾生的反思問題!也以「成份」與「成品」的關係,來比喻「佛性」、「成佛」!

【眾生是因佛光化身所以會隨緣而變化】,或許淺學,末學自己是未曾聽聞經論如此說的,或許是 大師的心得理解,然而這與「造物主創造一切」的理論似乎有些雷同!若以「合不合理」論,試問;

是否不是「佛光」所化的,就不會「隨緣而變化」?如果會,強調「佛光所化」有何意義?而「佛光」化身的眾生,為何有「不同的根機」?

既然是「佛光」化身的眾生,為何會去造惡業?「佛」未成佛前的眾生,是不是「他佛」的「佛光所化」?那所有一切的一切,是不是由最原始的他佛所化的再化?最原始的佛是誰?要自己修行才會成就,這與「佛光」有何關係?

以現實來說,眾生若是他佛的佛光化身,如佛的慈悲、大雄力,大可把眾生化為佛,眾生就不需修行了!

末學就理論事,不去論計是何人所說;【眾生是因佛光所化】,這是以「佛」或「佛境界」為「中心」的說法。但以「原始佛法」的「緣起法則」來論,是「非因計因」的!也與「原始佛法」以「有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示「大異其趣」!

佛的境界當然高,但現實的說,眾生是「不修即無」的,所以對「因地修行」的眾生來說,一直專研「佛的境界」多高,也是「不可思議」而無多大意義的!所以【增壹阿含經】說「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就是指出「人間」修行的重要性!

「有情」是煩惱、修行、解脫的「主體」,「法」是解脫的「真理」,「佛」是引導認識真理的大覺者,而佛也是由人修成的。

至於有情眾生從何而來?可由雜阿含經「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了解!

知道「有情」的問題所在,才能從徵結下手解決,若「眾生是因佛光化身」那修行是修「佛光」還是修「自己」?「佛光」既然是他佛,自不必修,修的是「自己」,這更與「佛光」無關!所以「佛光」,也是依附於「修行者」,而不是主角了!

末學認為;佛教三係對「佛法」的看法不同,是因為「觀察方法」的不同。一個是由「緣起」而得的「因果論」,另一個是「分析」的「認識論」,這是對「佛法」認知不同的最大分歧所在!

「緣起論」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此故彼」法則定律,是指一切法「依他緣而決定現緣」,所以一切都只是「因緣生滅現象」而無固定不變性,稱為「緣起性空」!

「認識論」則是「唯識」的「觀察方法」,他是以「分析法」來認識一切的,而再怎麼分析,也終將存在「不可無」的「有」,所以說「境無心有」,而「唯心」則「一切唯心」而「自性實有」!

這種「觀察方法」的不同,決定學者的修學的方向,這也是「空有」之諍的原因,當然依「觀察方法」而有的「係統理論」而學,這是「自選」的,而自選的必責他為非,責他就會有「究不究竟」、「了不了義」等的批評,或以判教來「合理化」自選,而末學個人則是願意從三係理論自身的「合理性」而非「合理化」來選擇所學的佛法,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