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意識心」】   

【李○○】

「師兄有一疑問想請指導(剛剛發生的辯論)是用意識心修佛法至自性心還是用自性心這顆寶珠生出來的智慧來修意識心(有一點雞生蛋,蛋生雞)感恩! 」

回應】師兄慈悲!

凡夫的「意識心」是相應「我執」的「主觀意識」,也就是說「凡夫」是依「我執」的標準來「認識一切」的,依「我執」認識的,自然是「煩惱不斷」了!而這個「認識」、「了別」的「功能」,不管是「聖人、凡夫,都是有這個功能的,差別在「凡夫」相應了「我執」來「了別」、「判斷」,聖者是依「無我」來「了別」、「判斷」!而學者相應「我執」的「了別」就是「意識心」,若起「覺知」而「正念」,就是「妙觀察智」!

而修學者透過「教育」而了解「我」是凡夫的「妄執」,所以在「覺知」「定力」,和「無我慧」相應的不斷修習、實踐下,要求作到「無時無刻」皆能相應「非主觀」、「無我」的「了別」和「觀察」!這就叫「正念」,但在剛開始修行時,是無法時時保持「正念」的,所以初修者是「時覺」、「時迷」的!這是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覺而正念」的時間才能愈來愈長,能「覺」,當然就能得「自在」!

在原始佛教是「無自性」而否定「自性」實有的,也就是說,沒有「天生、本自具足的寶珠」!一切眾生雖有出現「寶珠」的可能性,但他也只是「可能性」,是不修即無的!也就是說,沒有「固定不變性」,所以「無常」、「無我」而「空寂」,因為若有存在「固定不變性」的,那「眾生」就永不變而不可能成佛了,所以學者的成就與否,純然要看「修行者」自己的累積如何!而所謂「自性」就是「無自性」,這個話題,末學之前貼文,曾與師兄大德們討論過,師兄若有興趣,可參閱參考!

回到問題本身,前言已述,是「智慧」還是「意識心」,關鍵在「我執」的有無,他們是不會同時存在的,所以;用「我執」的「意識心」修行,是得不到「佛法」的智慧的!而如果已有【自性心這顆寶珠生出來的智慧】,這本身已是「智慧」了,又如何需要再去修「意識心」呢?

也就是說;「有我執意識心」當下就不是「智慧」,「智慧」就是「無我執意識心」!他們是「千古暗室,一燈即明」的,燈亮了,黑暗自然會不見,不是燈明以外,另有一個「黑暗」,而修行就是要達到「無我智慧」的燈明!問題是「自性」如果是「不變」的,那就是「我」,而既然「無我」,何來的「自性實有」呢?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