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息」、「性定」、「無相三昧」「神通」】

【李○○】

師兄晚安;看了長阿含經後有一些不明白想請師兄指導

1.這部經所講述的定是以出入息法來修,還是可以以止觀或四禪八定來結合修

2.什麼叫性定跟「無相三昧」有何不同

3.對閻浮提洲品的看法及成佛以後佛的一些弟子成就第四沙門果之後就有運用一些神通包含佛為了使人相信也有使用.師兄對此的看法請不吝指導!感恩! 」

回應

師兄吉祥,末學提淺見參考,不敢言指導!

【回答1】

修「出入息」和「止觀」或「四禪八定」並未悖離!

學者修「止觀」時,會先選擇一個「對象」來練習「專注」,佛教稱這個「對象」叫「所緣境」,也就是修定時,以「一念代萬念」的「一念」,而「觀息」是以「息的出入」,作為練習「專注」的「對象」,來達到「心一境性」--「止」(定)的境界,入了定,就是「四禪八定」的「初禪」!

而「觀」是「慧」,是藉由觀「息出入」,而徹見「息」「無常、無我、無生」等「實相」!「息」是世間一切現象之一,若由「觀息」再漸次擴大到「一切對象」,則能得「一切現象」也都具「無常、無我、無生」的「共同特性」,所以「觀息」的實相,也是「觀一切法」的實相,也就是說,一切「對象」是可變異的,但一切「對象」(一切法)的「特性」是共同而不變的!學者要修的,就是要在「隨時不斷變異散滅」的「一切現象」中,安住於「不變的特性」,作到「不逃避、不否定」而「不迷著」,這不只是停留於「概念」而已,是要以投入全部的「身心」來實踐「定慧」的!

修「止觀」,都需先「收攝心念」,方法是先選擇一個對象來練習「專注力」,再以此「對象」起觀他的「特性」(法性),這些「對象」,可以是「出入息」,也可以是「身」、「受」、「心」、「佛像」、「光明」、「月日輪」等一切!只是觀「息」是比較容易上手的,因為「心息相依」,息亂心就亂,心靜息就緩!而且「息」就在自己身上而不假外求,他變化大而隨手可得有,且不需「刻意、創造」一個「對象」、「心念」再來起「觀」!

「四禪八定」是指「修定」時「定力深淺」的分別!「色界」的「四禪定」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合稱為「八定」。但是依佛教所要求的「定、慧均等」而言,「四禪」是起「觀慧」最適當的「定力階段」,而「無色界」的禪定,是「定多慧少」而不易起「慧觀」的,若無「觀慧」,這就無關「解脫」了!

所以「出入息」,是「止觀」的「所緣對象」,「四禪八定」則是修「止」的境界!而「色界四禪」以下,才能「定慧等持」!但也有不修定只修「慧」的聖者,他只需相應「譬如」「電光」的淺定,就能達解脫,稱「慧解脫」,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修不修定」,沒有「慧」,是必然無法「解脫」的!

【回答2】

「無相三昧」又名「無相解脫門」,他是依「無常」而悟入「無願解脫門」;依「無我」悟入「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悟入「無相解脫門」的「三解脫門」之一!此「三解脫門」是依「緣起」「三法印」而有的!

「無相」是指「慧」,「三昧」是「定」,是指以「所緣對象」修「三昧」(定),由專注「對象」而相應「無相」,最終達解脫的「止觀」!

以「觀息」來說,息是「專注的對象」,由觀「息」的變化,得一切法「無實有不變」的空寂性,謂「一切相」只是「因緣和合、散滅」的現象而「無實性」,雖一切相如幻,卻能「不著一切相」而無礙!這也是透過「定慧」、「止觀」的修持而得的!

《雜阿含》是以【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的,而「四念處」的「觀身」,也可由「觀息」作起,由「身、受、心、法」次第起觀,漸次延伸擴大觀察世間一切法,由不見有一法真實可取,達到「相不可取」,「能取心亦不起」,「不著一切」的「涅槃」境界!

【性定】的「性」有三;「邪、正、不定」,他是以能否「得正果」的立場來判定的!「阿含」以「解脫」為目的而重「慧」,要得「慧」,「戒、定」是為基礎,所以說「性定」是超越了「造五無間業」「三惡趣」的「邪」,和凡夫「遇聖入聖,遇邪入邪」依緣決定的「不定」!

所以以重解脫的「阿含」來說;「性定」是指不但「不會墮惡道」,更是必然能【正「性」決「定」】入「證得解脫」的聖者境界,又叫「正聚」、「正性定聚」。而涅槃,就是「正性」!

可以說「性定」是指「原則、方向、結果」,「無相三昧」則是達到「解脫、涅槃、正性」的止觀方法!

【回答3】

末學認為;不管是運用「感應」、「神蹟」還是「神通」度眾,都是為了「度眾」而順應「人性」的作法,這些都有建立「信心」的作用,問題在【使用「神通」的人,能不能相應「無我慧」】,和【使用者要

帶領「眾生」往「法、非法」的那一邊】,也就是「使用神通」的目的為何!然而,這兩個問題,都是不離「正法」的,前者是以「正法」「自度」,若能以「正法」自度,後者就是「度他」向「正法」的「前方便」!

對於以「正法」為依歸的學者,當然對「神通」是無所謂的,但為了「度眾生」,就不能否認,眾生的「人性」,若一開始就眨斥「喜愛神密」的「人性」,很有可能會失去「度他」的機會,所以為了使眾生「契正理」,不得不先有「先以欲鈎牽」,「契合根機」的作為!

菩薩為了度眾生,是願學一切法門的,這當然也包括「神通」,但這要在【排除主觀、我執】、【後令入佛智】前提下的方便運作,否則對使用者自己來說,不但會助長「我執、貢高」而背離「無我解脫」的「傷害」修行者的「法身慧命」;更會對於眾生,造成「誤導」、「造神」,追求「玄妙」、背離「正法」的可能性!

其實「神通」就像「名、利」一樣,本身是無所謂對錯的!有「對錯」的是「使用的人」!而使用者的「心態」,是要「自我覺知」、「自我負責」的!而且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即使「神通」的「使用」者是「佛陀」,也無法避免「眾生」因為追求「神密」的心,而誤解佛陀使用「神通」的原意,所以末學認為,建立對「正法」的信心,才是修學的保障!而世間本是「如幻虛妄」的,若與「導向正法」不相應的「神通」,他再怎麼神通廣大,也不過如幻戲論而已!若真的要說最徹底的「神通」,那就非「智慧」莫屬了!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