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具足」、「性本空寂」】

【陳○○】

「奕壯師兄 「本自具足」是講性,性本空寂。因緣起而有,有即有相,有相是因心而起,心依識,識依思量辨別,識是前六識,依第七識辨別而生心,心是緣,性因緣而起作用,八識的種子就發芽,無緣性空寂。法相宗是有宗,研究一切法相無一固性,永不消滅,以破我法二執而歸無我的意義。這是實相不能用推理。無法圓融。」

回應

對「本自具足」或「本性」「唯心」或「唯識」論者來說,是不會作如此解讀的!

「唯心」論者對「本自具足」的定義是「本來就有、不假修添」,而不是「性本空寂」!所以「本自具足」會與「因緣起而有」矛盾!

「唯識」認為「心識」是「有」所以會解讀為「有相是因心而起」,但「緣起」認為「心」是因「根」「境」等一切因緣而起!

「唯識」認為「八識」都是「心」,「前五識」(五根)對應五境、五塵的五種認識作用。「第六識」不但是依「第七識」辨別生心,也是依「第八識」「種子」生心而反薰習,

「唯識」是「依實立假」!「緣起」是「不管有緣、無緣」,性皆空寂!「唯心」是一切皆「真常唯心而本自具足」!

「法相宗」是講「萬法唯識所變」,且若「一切法相無一固性」,就是能變,怎會預設「永不消滅」的結果?

「我、法」是內外的對象不同,依「因果」來說,是「無我」方能「破我法二執」!

「推理」雖不是「實相」,但「實相」需先推理、思惟,再去印證!而「不能推理」,也是「推理」的一種!只是「推理」的「合不合理」而已!

若「不能推理」,或與「推理不合」,學修者是無法修學的!「實相無礙」,所以「性、相」必能「圓融無礙」,但不是不同理論的「同流」,感恩!

………………………………………………………………………………………………

【陳○○】

 奕壯師兄 「本自具足」是體,「本來就有、不假修添」。「本性」是相,什麼樣的心,體就顯什麼樣的相。心是用,用的善心顯善相。體相用分清楚就好理解。 八識前五識是感觀,第六識辨別,辨別依第七識的經驗、知識去判斷識別,識別產生心,有心八識種子即起作用。心使安靜的種子起作用叫緣起。安靜的種子無自性,因有心才有自性。依其自性去發展。這個發展是法,「萬法唯識」,沒有識別的心,種子是安靜的,性本空寂。所以心空(無念),相也空,體空寂。

回應

若『什麼樣的心,體就顯什麼樣的相』,那「體」就不是「實在不變」!

「本自具足」的「體」能變,就不能稱為「本自具足」,若「能變」是「本自具足」的,這雖可說得通,但「唯心」的「體」的定義是「不變」,所以末學才會強調「唯心」的定義問題!而「中觀」的「能變」是「依緣起」的,也是不會稱「本自具足」的!

「體相用」的解說;「相、用」各家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但「體」是「有」還是「空」則各家不同,這就得分得更清楚,才能依「合理」而「擇法」!

「起信論」的「體大」說的是「真如平等之法常恆不變,一切法不增不減,遍其體性」!說的是「法性」、「體性」,不是離開「法相」而另有「法性」!

但『起信論』立義,以「眾生心」為法體,體相用三大為法義。這「三大」與三大與「如來藏」三義大致相同,這是相近「唯心」的說法。

而「唯識」說「唯識所現」,是要證「境空心寂」,不空的「唯識性」。「中觀論」的「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則是否定「體」為實的,所以才要去分辨「各宗」所定義「體」,而抉擇其「合理性」了!

「七」是以「八」的「見分」為「相分」而執為「實我」!這些末學曾提供參考資料,師兄若興趣,也可參閱!

「種子不是安靜」,問題出在「八」的體性是「無記」,這關係「八」的「體性」,而種子的各具「特性」,是無法以「安靜」來形容的,,即使是「六」的「善惡思」的引生作用功能,也是受「各個心識」的互動影響的!

若講「緣起無自性」,一切法包括上述所說這些無非「緣起、無自性」,但「唯識」不是這說的。「唯識」說的「唯識所變現」!

而「自性」是「不變」的定義,這不是末學強說的,師兄可以查閱,若「心」必需「依緣」而起作用,雖然末學認同,也不認為「心」是「自性不變」的,但「不變」確是不符「唯心」論者「自性」的定義的,所以這些無非是「定義」的問題,如果把「定義」分清楚就能理解了!

且「萬法唯識」的「萬法」在「唯識」是指「根身器世間」!是說「根身器世間」等一切是「唯識所現」的!

以「緣起」來看,不管是什麼「發展」;能「發展」「變化」的,無非依緣起而「無自性」!

「沒有識別的心」!心作到「沒有識別」的次第是什麼?如果沒有「境相」,「能識別的心」要識別什麼?「依他緣」而能「有、無識別」,這就符合「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依他緣的「緣起法則」!問題是「種子即使安靜」了,他還是存在的,這個存在是「實在不變或空性」?這些問題都牽連到能不能「淨化、解脫」,因為若「實有不變」,那眾生再怎麼修也不會成佛!且「相、心」如果能變,「體」不也因為「相、心」的變而變?所以那有「實體」可得?

「空寂」不是【有一個空寂】,是指緣起的「當體無實」「空寂性」,也不是修「心無識別」,若無識別,豈不是如「石頭等無情」?佛陀尚得分別眾生根性、而分別施以不同教法,如何不分別?是「不依」「我執」的「主觀」來「識別」,不執「差異相」而「無相」,如【大智度論】:「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沒有識別的心」?即使「無境相」,第六識還有個「獨影境」,且「六」的「三性、三量、三境」就是「能解脫」的因性,說「不識別」、「無念」,即使修到「無想定」,也不過是「世間法」,而不是「無執」的「滅盡定」,「有執」的「無識別」、「無念」又如何「滅擇無為」?

佛教的「空」不是「空無」,是「空性」!「無念」不是沒有念,是「無執、無住念」!

相空是指「性」,但法相宛然!體是體性,是無實性空寂,不是另有個「體」或「性」!若有另一個「實體」,就會產生「變化」與「不變化」的對立和矛盾了!感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