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唯心」與「萬法皆通」】

【王○○】

「六祖壇經算真常唯心的大乘經嗎˙以學<緣起中觀>的來看˙唯識與唯心都算不了義˙那所謂的一法通萬法皆通˙指的是甚麼呢˙TAN師兄會不認同師兄你˙應該原因也在此˙難道三系所有的經典原理無法貫通嗎˙˙˙(是阿˙若判唯識唯心為不了義˙好像有些沉重了˙但在法義上確實不究竟阿˙那怎麼辦呢˙融亦不容阿) 」

回應

以三係的【理論】學術去作對比,「緣起」「唯識或唯心」,當然會產生「了不了義」的問題,但解讀者如果以自己所專學的【理論】,去解讀他人的【理論】,就有匯通的可能性。

之前末學曾以「無自性」來解釋「本自具足」,末學是以「緣起」來解讀「唯心」的,所以在緣起來看,是可以通的,但以「理論」的角度來論,就會產生如師兄的有「勉強」的感覺!

其實「唯心、唯識」不外如是,比如「唯心」解釋金剛經,在「緣起」看來,是有問題的,但「唯心」以自己的論點來看,卻是毫無問題,而「個人所學」的,必然會牽連到「主觀意識」的建立,所以末學的方法是先由各家「理論」來分判其異同,再選擇較合理者為專一學習的對象,除非有比之前所學的更「合理」,否則是以「相對合理」的去匯通其他,這雖也不離所學「理論」的「主觀」,但相對「不知異同」就預設「圓融」來說,至少已排除一部份「我執」,而在理論上,若能先釐清異同,這也是不能存「先入為主」的觀念的,至於「皆通」,末學以「緣起」的角度來看,確是能匯通的!

三係並非各自獨立而無關的,他們是由一而化三的,所以必有其相異、同之處,如果能分解各說,而以「合理」為準,取與之「同而必通」,除與之「異而棄」!這也是「匯通」的方法之一!

而「了不了義」的認定,是各人根機的問題,「理論」只有「合不合理」,而「根機」不同,必然會認為別人不了義!所以末學從來不認為「了不了義」是什麼大問題,但「理論」「合不合理」論述,卻是必要、重要的!

末學是依法而論的,雖尊重異說,但依法而論,這跟人或誰認不認同無關,只要是合理的,無非是末學應學、應認同,但為了要「匯通」而強加「圓融」,這樣的作法,只會與「真理」背道而馳,矛盾是必然產生的!

以「合理」為暫時的「自我預設」,這是在還沒有得到比「合理」更「合理」之前的不得已作法,但若把與「合理」無關的預設「圓融」也參雜進來了,要得見真理,就更遙不可及了!感恩!

………………………………………………………………………………………

【王○○】

「照師兄這樣解說˙TAN師兄應該是誤解你了˙因為提到<相違>的部分˙他當時是不認同的˙只是後來沒再交流˙感覺有些可惜」

【王○○】

「師兄還是沒說到六祖壇經阿˙之前○○師兄指的閃躲好像就是這裡˙˙(感恩師兄慈悲**) 」

回應

「有、無自性」確實在理論上是「相違」的,或許有『為疑慮、「無自性」者而方便說「有自性」』的說法,但就名詞的「意義、定義」而說,「自性」的有、無,確實是「相違」的,否則又如何需要「有」「無」的分別呢?

再則,「唯心」學者,確是否定「緣起」而視之為「不了義」的,更甚者稱之為「迷陣」,這也是「唯心」論者以「唯心」思想,與「緣起」對立的現象!

且「緣起」或「中觀、般若」的經論處處講「無自性」,一切只是「因緣」的現象,心也只是「因緣」之一,但「唯心」卻是講「本自具足」的「唯心」「如來藏」所造的!這也是南轅北轍的觀點!

而末學以「因緣觀」觀,「心」只是「因緣」之一,而「因緣」卻不全是「心」,所以廣深而論「因緣」是超越「心」的,而「心」即使是「心力」強大,也不出受制於其他「因緣」而變!

或許待學者因實觀而碰觸到「如來藏」的虛實時,就會有另一翻風光,就如「聲聞」證入初果時,就會有「自省」;既然「無我」,「誰證初果」的「法尚應捨」境界出現,但尚未達到此境界時,修學者「思想」的論爭,也是必然而為常態,雖然如此,修學者「修學」的態度,將決定修學者,是否「向合理而相應真理」,所以即使是初學的廣學,甚至到了擇法後的「一門深入」,具備「質疑而擇法」的觀念,才能顯明「真實慧」!

很多學者對經典的解讀,是依「主觀」而「各取所需」的,而末學對自我的要求是「合理性」而不是「合理化」,也就是說不會因某些經文的「不合理」,就全盤否定「經典」的價值,相反的,也不會因為某些經文的「合理」,就全盤接受「經典」的論述!

末學從末「閃躲」「六祖壇經」是否為「唯心」的問題,若沒有記錯,也曾明確說「六祖壇經」是「真常唯心」的大乘經,而「本自具足」的觀念,正是「唯心論者」的特色!

而依於上述對「合理」的原則,末學對「六祖壇經」的理解態也依於此,因為任誰也沒有辦法證明「六祖壇經」或是其他經典,全部是「佛」或祖師」親口所說的,且以「依法」的精神來說,即使「佛」或「祖師」說的,若不合理,也應棄之不論,但「經文」合理的部份,學者也應汲取而不應捨棄!況且,若所學是合理的,「質疑而擇法」也只會愈顯其「合理性」,若知不合理而不修正,或為預設而一味辯聰,損傷的將是自己慧命!

「緣起」與「空性」雖都是甚深的,但只要依「緣起」而「空寂」的「次第」,深入「佛法的根本思想」的「因緣」的「累積」,是掌握在修學者自己手中的!也會在「實踐、實觀」因緣的同時相應「空性」,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