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的力量,人皆有之,但是「時有時無」的,而修學者在經過訓練後,能更愈敏銳、微細,覺知的時間也會更長,這是屬於「定」學的一部份,一般的「定」是世間共法的,是「專注力」的訓練,因為若無「定力」來相應「般若慧」,要突破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的強大業力、習氣」,是很難的,所以「定」的「專注覺知」,成為實踐佛法的第一步!

「覺知」雖是第一步,但關係到接下來的「連鎖反應」,也就是說;到了能「覺知」自己在「作、說、想什麼」的階段,才能決定「持戒清不清淨」,也才能了知「自我的發心」為何,還有末學認為最重要的,是否與「無我慧」相應!

凡夫的「覺知」是時有時無的,而修行者與「慧、明」相應的覺知,也因為過去的業力,所以也是時「慧」時「迷」的,甚至在面對境界時,雖已生起了「覺、觀」,但因為力量還未穩固,所以還是生起了煩惱,若在此階段,修學者切莫因「生了煩惱」而「懊惱自責」,因為「懊惱自責」也是一種「煩惱」,只要再提起「覺知」即可, 只要經過持續練習,時間就能是漸次延長,覺知動念也會更快而微細,心念也會隨覺隨轉,終究會「覺知」境相而不起「執著、煩惱」!這是這是修行的必經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身、心、境」的觸受的覺知、觀照而淨化,是「佛法概念」的實踐,也是除煩惱後清涼的根源,而「法理」的正見,將是「實踐」的依歸,這是末學的淺見! 

 

末學認為「空」是處處而顯的,「見空性」也有其「次第」,由「法住幻有」見「涅槃空寂」,這是修學佛法的正道!

以佛法來說,一切不離「因果」,而由「緣起」見「空寂」,這也是「此因、彼果」而「有因」的。

而主張「無因」論者,應好好解釋【「果」若「無因」,果從何生】的問題?如果答案是【「超越」了人的推理、思想範圍】,那就要請問;給答案的人,是否已超越「人」?『已超越「人」推理、思想範圍』,人如何作到?

「佛陀」,也有教導弟子依「人」推理、思想範圍』而修學的途徑,弟子依之而學,是不是比較安全確實?

或者認為「有因」是「小乘」,但如果拿掉「小乘」全部的理論,「大乘」還剩下什麼?

「楞嚴經與圓覺經」確實是「真常唯心」的大乘經,如果說是「偽經」,這也太沉重了,而且末學也沒有資格論定誰真誰偽,末學只能論述和提出他們的不同處,或許是對待根機的不同,或許是修學者的「角度不同」,末學不能以「自我的認知」來評論其他,但經文確實是「說法」不同的,但即使他們不同,也不可否定其價值及供獻, 至於「合不合理」,就要看學者如何取捨了,而「圓融」,末學是認為不需要的,因為把他們「不同」的觀點都提出來,正可以明顯出他們不同的特色,這不但是助於有不同角度的觀察,而只要「修學者」有「依法」的態度,也會有因思辨而「真理愈明」的助益!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