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智」與「涅槃智」】

原始佛法,是由緣起「流轉」、「還滅」的法住智,見到「空寂」的「涅槃智」的,所以【雜阿含經】說:「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也因為是「順向因果」的修學,所以不會產生「三法印」的對立、矛盾、互礙,而現在的大乘佛教,或許是不喜「因地」,而欣喜「果位」的「人性」使然!雖也講因果,但不能依「先法住」「後涅槃」的循序修學,而直入「涅槃」,不但容易入「頑空」而「玄談」,也會缺乏實際「觀修」的實證,在真理理論的通徹上,已是困難不通了,又如何由觀修得利呢?這是至為可惜的,也因為理論的對立,所以對自己宗門、所學以外的,都認為是「不了義」「不究竟」,這是「起見諍」最大的原因!

以「理論」來說,「涅槃」的結果,如果是由「法住」起修而得的,必然是通徹的,由「緣起現象見空寂性」,「也因空寂性,所以能緣生、緣滅」,所以「空寂」並不是離開「緣起」而另有一個「空寂」,這是順理成章的,也因為「緣起而無自性」,「無自性能緣起」,「無礙而不偏常、斷」,所以「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而佛法的「中道」無礙「不異、即是」思想,正由「緣起性空」而開顯! 此匯通三大理論的重要性,也將在「觀修」實證時顯現,因為理論的匯通,學者更可由一門而掌握全部!

二乘通常偏重由「無常」門入的,因見一切「無常」而「無作無願」未來輪迴的「三有業」,但由「無常」入,卻容易消極而不理世事的直入「涅槃」!而「大乘」是由「無我」門入的,是依「無我」「可累積、創造因緣」的特性,體悟「無我空性」「能累集成佛各種因緣」的「同一體性」,而積極願行菩薩道的,這不是說「菩薩道」不講「解脫」、「涅槃」,是說菩薩因「無我」所以「以他為先」,所以發「先度他人」的「悲心慈願」!

不管是由「無常」、「無我」的任一門入,因真理中道無礙,所以必見「空性」,這也是由「法住」的「無常、無我」導向「無生」「涅槃」的順序!所以學者只需由一門入,即可通徹串連其他!問題是,可否由「空寂」門入?其實如果三大理則通順,不管由那一門,都是通順的!

由空寂見「緣起的一切法」,只是「緣生、緣滅」幻化的組合散滅現象而已,而實無一法可得,也因「空寂」,所以「無實在相」、「無分別相」,也因為「三大理則通順」,所以一切法「空寂性」而「無相、無不相」!但凡夫「因地」基礎修學,末學認為「為免偏空」,應由「緣起」「法住智」起修而通徹「無生空寂」,這種順向而不躐等的修行,末學認為是修學者適切而穩固的道路!

如經文所示:

【中阿含經】:「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慈氏菩薩所説大乘緣生稻𦼮喩經】:若見緣生即見法。若見法即見佛。

現在的大乘,是偏重「涅槃」的,也因偏重「涅槃」,認為「法住」的「緣起」是「不了義」,連帶的也把「緣起」空掉了!然而一但否定了「法住」「緣起」,「空」不是「自性」,就是「頑空」,不是常就是斷,對修學者而言,不但失去「由緣起見法」的利益!也很容易落入常斷的邪見!如經中說: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不見有法無因而生。不見有法無因而滅」。

修學者若能隨順緣起法則修學,是不會存有「無因、斷見、常見、自性實有」等邪見的,而「無因」等概念,是與「緣起」對立的,至於那一種理論比較合理,末學認為「三大法印是否能無礙、連貫」,是末學個人的認知標準,至於佛、祖師或誰說的,若能達「無礙」,在尚未得到比「無礙」更合理的情況下,末學個人認為就是真理!

理論的學習,是實觀的基礎,如果基礎不能確定,修行是會有歧途的,有人會說,如何認定緣起的「理論」是真確的?如果學者能保持這種處處「質疑」的態度,對「見法」是有絕大的幫助的,因為學者如果有「質疑」的觀念,即使是身陷「歧途」,也會因為「質疑」,而漸次修正觀念,最後終能導入正途!但就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成見」或「自己所認定的威權」而質疑,這就失去了由「質疑」而「見真理」的契機了!

現在的學者,往往望「經」興嘆,認為佛法高深而不知如何作起,而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末學認為問題在;只停留「理論」的「文字般若」,而未能進入「觀照般若」的實修,以「修學圓滿」來說,其實「文字般若」所佔的比例是極少的,而「觀照般若」的實修,卻幾乎是修學的全部,至於「實相般若」在「因地」而言,知道就好,不必深論,因為再怎麼深論,也不會因為深論而「見到實相」!

「無明」雖易破,但要把難纏的「貪愛」「業力習氣」去除,是得用「生生世世」無量劫的生命,才能換來慧命的成長,當然,這得看各人過去世,修學的累積與根機而定,問題是若現在還在口頭或「文字般若」上打轉,甚至連「基礎佛學」、「定義」也是錯亂、錯解的,卻總說自己「位於高階」,那真得小心「高處不勝寒」了,對此末學也只能「尊重各人看法」,願學『低頭便見水中天,退步原來是向前』,而起「各具因緣」的「觀照般若」了!

佛法的「戒定慧」等基礎修學,並非與「六度」相左的,只是六度多了「慈悲的佈施」而已,而對內在的起心動念,與外境的互動,「定慧」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由心身起修而擴及「觸對一切境界」,也就是由「四念處」而至「無四相」、「一切法」,他們「空性」的道理是一樣的,但對象不同而已,雖然如此,由身心開始起觀,是較容易上手的!也可以對治修學者對自己「身心的愛執」,如果一開始就「觀心」,那是上上根的作為!末學自知是鈍根的,故依「原始佛教」而「從善如流」!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