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五十一個心所】(3-3)

參、【五十一個心所】之【第五位、隨煩惱位】、【第六位、不定位】

(五)、【隨煩惱】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惱亂有情的一切煩惱。隨煩惱心所二十個,又分為三類,即小隨煩惱十個,中隨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

【小隨煩惱十個】:

一、忿: 忿者忿怒,忿由「瞋」而生,對不順自心、不順意的境界,引發怒氣,所產生輕則忿怒罵人,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的暴惡行動,稱為忿。

二、恨: 由忿而懷惡不捨,。對忿怒之事永遠不忘,是結怨之精神作用!

三、惱: 惱者由忿恨而起報復心,惱害於他。雖自知其罪過,猶不聽他人勸誨,而使心神懊惱煩悶!

以上三種隨「瞋心」而有!

四、覆: 覆者隱藏,自作過惡,恐怕為人所知,所以隱覆、遮蓋自造的罪過!

五、嫉: 嫉者嫉妬,嫉賢妬能,對於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悅的精神作用!

六、慳: 慳是慳吝,慳吝財施、法施,不願施捨的心理。

七、誑: 誑是虛偽不實,欺詐之意,就是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即為得名聞利養而表現矯造德行!

八、諂:諂者諂媚,巧言令色,阿諛於人。心曲不真,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之心理作用。與「討好」、「阿曲」、「諂曲」同義。

九、害:欲損害他人之心,為打罵損惱之精神作用。

十、憍:憍者倨傲,持己才能,淩辱他人,對自己之長處產生傲慢自大之心理。反之,對他人心起高慢,則稱慢。

【中隨煩惱】二個:

一、無慚:做壞事不感羞恥,對諸功德不崇敬,又對有德之師長忌難不服,或對己過無羞恥心。

二、無愧:無愧者愧之反,做了壞事,不畏清議,不怕批評,謂之愧。指做別人認為罪惡之事,而不感慚愧,亦不害怕對現世、未來之惡報不生怖畏;或不顧世法而恣意暴惡,不生畏懼。人到了無慚無愧的時候,了無忌憚,什麼不仁不義、寡廉鮮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大隨煩惱八個】:

一、昏沈:神志昏昧,使身不得輕安,而心不得入觀。

二、掉舉:神魂不定,妄想紛飛,心浮動不安之精神作用,為「惛沈」之對稱,惡作與掉舉合稱掉悔蓋,為五蓋之一。

三、不信:不信因果,誹謗聖賢,指內心污濁、不澄淨的精神作用。對四諦三寶等,未能忍許愛樂,自相渾濁,內心不澄淨,稱為不信。

四、懈怠:不精進為善,不努力斷惡,是指懶惰之狀態。除意謂不積極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並有積極行惡之含義!

五、放逸:放蕩縱逸,不防惡修善,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俱舍宗謂放逸係與一切染污心(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相應而起之心所!

六、散亂: 散者分散,亂者擾亂,「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七、失念: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長,對於所緣境及諸善法不能明白記憶之精神作用。

八、不正知:知者知見,知見不正確,邪見增長,,誤解所觀境的精神作用。即不符合佛教教義之認識。不正知能障蔽正知,易於毀犯造業,故有敗壞戒律之作用!

(六)、【不定】位心所的第六位,「悔、眠、尋、伺」,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惡。所以說不定。有四種:

一、悔:後悔、追悔,後悔所作的善事就是惡,後悔所作的惡事追悔,就是善。或後悔未作的惡事則是惡,或後悔未作的善事則是善!

二、眠:睡眠,為調攝身心的適當睡眠是善,睡眠無度或晝夜顛倒者是惡。    

三、尋:舊譯為「覺」,尋求推度之意,對事理之粗略思考作用,若思善便屬善,思惡則屬惡。

四、伺:舊譯為觀,對諸法事理細密、細心、伺察、思惟的思考作用,若思善便屬善,思惡則屬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