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五十一個心所】(3-2)
貳、【五十一個心所】之【三、善位】、【四、煩惱位】
(三)、【善】六位心所的第三位,是善心所。善與惡相對,凡是對今生、來世、我、人皆有利益的,叫做善。又稱「白法」(清淨的意思),也可以說,對於佛陀的教法,依法而行,叫做善。善心所有十一個:
一、信: 對善法能了知、信仰而實信,對佛法義理,能堅定信仰者,稱信。此有三種:
1、信實:深信實事、實際和實理!深信佛法的真實性,心能隨順佛法而安住於佛法!
2、信德:信功德及道德!「功德」是指「功能福德」。也是指行善所獲之果報。福是福利,行善能夠有益福利行善的人。「正法」是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
3、信能:信善惡之業的能力!對於一切世、出世的善,深信能得、能成!
二、慚:反省自己的能力,做了壞事內心感羞恥,別人學問道德強過自己,感到恥不如人,都叫做慚。慚是自我尊重的促進力量。
三、愧: 做了壞事,怕輿論的批評,怕別人的指責,怕愧對別人。一般慚愧二字連在一起用,在此處,慚是重於崇敬善法,愧是拒絕惡法。
四、無貪:貪戀、貪著、貪愛世間財色名利,不依本份追求、貪取,稱貪, 相反的,以自己所有的,廣行布施,稱無貪。
五、無瞋:瞋恚,逆境現前,不能忍受,身心熱惱,心中惱恨,生起恚恨,是瞋,相反的,心平氣和,不怨尤人,慈愍待人,不做惡行,是無瞋!
六、無癡:愚昧無明,迷於事理,是非不分,起諸邪見,謗無因果。「無癡」是有智慧,明達事理,主要是指明確理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的道理。「無貪」、「無瞋」、「無癡」稱「三善根」!
七、精進: 勤又名精進,對於為善斷惡,佛法修持,勇猛前進,謂之精進!勇猛勤策進修一切善法;依佛教教義,在修善斷惡、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又稱精勤、勤精進、進、勤。
八、輕安: 輕是輕快、輕利,安是安樂、安適,這是在禪定中生起,使身心得到輕適、安穩的境界。
九、不放逸:指「防惡修善」的精神作用;就是指能「斷惡修善」、不怠惰,而圓滿世、出世一切善法。
十、行捨:略稱「捨」,行是行蘊中的行,捨是捨棄,指遠離「惛沈」、「掉舉」之浮動,安住於寂靜,而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狀態!
十一、不害:害者損害、戕害,不害是不損害、惱亂他人惱,以無瞋為特性, 不害相當於慈悲,與人以樂,拔人以苦。
(四)、【煩惱】煩者煩擾,惱者惱亂。擾亂身心的主要心理,煩擾惱亂人心者,稱為煩惱。煩惱心所有六,是貪、嗔、癡、慢、疑、惡見,又稱為「根本煩惱心所」。
【十使】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所以稱「使」,是煩惱之異名。
1、「五鈍使」:指「貪、嗔、癡、慢、疑」,迷執於世間事物而起的迷惑,稱「思惑」,到「修道位」才能斷除,一般以貪、瞋、癡三惑、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源。
2、「五利使」:指「五種惡見」。迷於四諦、「理」而起的迷惑。其性猛利、銳利所以稱為「利」,稱「見惑」,到「見道位」才能斷除!
一、貪: 貪是貪欲、貪著,非義而取,心無厭足!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欲樂,貪與愛、欲相同意義,與無貪相反。
二、瞋:瞋者瞋恚,逆境當前,妄動無明,瞋心起時,對家人眷屬、乃至眾生,心生憎惡,輕則惡聲詬罵,重則刀杖相向,甚至於伐城伐國,喋血千里,都是由不瞋心而起。
三、癡: 癡是無明的異名,無明者,迷昧不覺,不明事理,沒有智慧,起諸邪見,不辨是非,謗無因果。一切雜染惡法,皆依無明生起,這就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
四、慢: 慢是驕傲,貢高我慢,傲慢,不知謙卑,輕蔑他人。慢可開為七種: 1、慢:「對自己的執取」。認為自己勝過別人!
2、過慢:沒比別人強卻自認為比別人強。
3、慢過慢:勝而驕傲。
4、我慢:於五取蘊隨觀見我或我所。
5、增上慢:未得未證而自認為已得已證。
6、卑慢:比別人強卻自認為比別人差。
7、邪慢:自己無德而自認為有德。
還有八慢、九慢、十慢等分類!
五、疑:信的相反,對於三寶的功德,四諦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猶豫不信,猶豫不決,所以能障礙不疑、善。
六、惡見: 即不正確、不合理的見解,此又稱邪見、不正見,有五種:
1、身見:即是「我見」。音譯為「薩迦耶見」,執著有「獨立不變個體、永恆我」「實我」觀念的邪見。
2、邊見:對「我見」生起極端的執著,比如固執人死之後,沒有後世,為「執斷」(斷見或無見)。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執常」(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執於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
3、邪見:否定因果善惡理法的僻邪見解。
4、見取見:即固執己見,互相鬥爭,執著於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的見解,是正確的。
5、戒禁取見:認為持牛戒、狗戒、雞戒,是生天證果之因,這稱為非因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