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題回答】4之1

【王○○】

劉奕壯師兄: 因為提問的前後有顛倒.請師兄看完在回答吧.感恩

1.<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為因果>.展轉何意.相待何意...可以比如嗎

回應

【展轉】:照著順序、連續、「互相」的意思,比如時間,沒有前一秒就不會有下一秒, 雖然前一秒不是下一秒,但兩者有順序、連續、互相的關係!

【相待】:相對待而成立的意思,如以兩者的對比,來成立那一個較低、較高,或左、右!

……………………………………………………………………………………………………

2.現在且約無我來說.或專約以類說...<約>是何意...<施設而有>是何意...俗數法是何意(師兄可以不用解釋).....以上都出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回應

【約」】:簡約、要約之意,以某一對象、事件的角度來說明!比如以「佛法」來論述時,就會說;「約」佛法來說」!

【施設而有】安立、建立!比如還滅的建立,是因為「流轉」的存在,所以會說「還滅」依「流轉」的「施設而有」!

【俗數法】:就是「無明緣行…到…生老死」,「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起」的流轉!

……………………………………………………………………………………………………

3.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不懂...

回應

【空寂】:是遠離諸法相的寂靜狀態!是指「空性」!而緣起的兩大法則,「流轉、還滅」,也是因為「無自性空」,所以能「流轉、還滅」!

 

一切法,都不是「實有不變」的,是依緣而起、彼此依存,所以能依緣「流轉」,也能依緣「還滅」,如果有實在不變的「自性」,是無法依緣變化的,所以由緣起的「流轉」(苦、集諦),能得還滅(道、滅諦),全是「空無自性」的關係,而由「緣起」的「流轉、還滅」,「無常、無我」現象,能見到「空寂」的法性「無生」, 所以是相順相應空性(空寂)的!這也由此得出「三法印」的正見!

……………………………………………………………………………………………………

4.經是佛所說.那律是誰說的.論 ...佛有說論嗎

回應

【律】:是佛陀「隨犯隨制」的,就是「有人犯錯,才制定」,是出家僧圑應遵守的禁止條文、原因,和觸犯的輕重解釋,還有教團的儀式、作法及僧眾的生活禮儀、起居動作等各種規範!

【戒】:是指一切德行的習慣與規定。是佛陀住世時,舉外道所作的錯誤的行為來教誡佛教弟子,出家、在家二眾都適用,不是「隨犯隨制」!戒與律本應有所區分,但現在的人,往往將此戒、律二者混在一起。

【論】:是經的為十二種類之一,論有「佛自己議論問答來辨別道理的」,或是「佛弟子議論佛的說話或法相,而與佛法相應的」,「把經典所說之要義,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的,都稱為論」,所以有佛說、佛弟子說,但原則是要相應「佛法」!

……………………………………………………………………………………………………

5.之前有向師兄提問三法印的事.但是師兄沒有回答.之前是問說: 真常唯心系與性空唯名系.他們對三法印的解釋不同嗎.既然無常無我無生了.怎麼又會跑出個如來藏呢.

回應

三法印是「無常、無我、無生」,是由緣起而徹見法性,是依「法住智」而得「涅槃智」的次第!「三法印」是由緣起的轉流、還滅現象,得證「空無自性」的「涅槃智」解脫的正見,是「無生」「無自性」、沒有本體的,比如所謂「不生不滅」的原意是,「沒有實在的本體(自性)」所以「生不是實在的生,滅也不是實在的滅」,換言之,生滅的一切,都是「因緣的聚散現象」而已,(實在的實體,也不需被生,也不能滅),但唯心卻解釋為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體」,雖名詞相同,但意思就千差萬別了!所以唯心是不會接受「三法印」的,如果接受,或但真的了解「三法印」,「實有不變、本自具足」的「如來藏」,就不會存在了!而中國佛教強調「圓融」,所以表面上是不會否定三法印的!

「真常唯心系」認為他是「不了義」,所以強調的是「常、樂、我、淨」的如來藏,說他有顯發「成佛」的妙用!「唯心」是依「唯識」的「八識」理論,演化成「唯心」「如來藏」思想的,「唯識」雖否認有不變的「如來藏」,但唯識的「識有自性」,確是「唯心」演化成「如來藏」的理論根據之一,所以「唯識」雖講「因緣」,卻也是漸離緣起的根本大義,「唯心」則就相形更遠了!所以末學才會說「後來演化的」,可以否定前面的為「不了義」,若以現實來說,原始佛教的證果,和後來演化的實證作相對比較,證果人數的數字、理論的合理性,不言自明,或許大乘強調度眾,但實際的作為,卻留於空談,又不修禪觀,或要出離,卻又不依解脫道的次第,光說「方便道」,究竟的真義卻被評為「不了義」,如此如何相應佛法?「是不是佛法」,是以「自性」與「無自性」界定的,若有一絲「自性見」,末學認為就是「自性見」的陷井,所以經中常說「不見一法可得」,經中常論說的「得不得」,就是指「自性」!

…………………………………………………………………………………………………………….

6.南傳認為阿彌佗佛與觀音菩薩是虛構的.雖然經中有說彌勒當來人間.可是這些無行的人事物.南傳不是很少說嗎.南傳的修法不是回歸於<自然>嗎...請師兄解說.這裡我不是很了解

回應

南傳不承認「大乘」,所以認為「阿彌佗佛與觀音菩薩」不存在,大乘是比較重感性的,所以講的是「精神」,把「精神」實有或具體化、擬人化,是「大乘」的特色,換言之,只要具備「觀音菩薩」的精神的,都可以稱為「觀音菩薩」,是一種教育方法,知道的人,是不會在乎「菩薩」是否「實存」的,而且這是「恒信、不信」無解的問題,但問題是,太過強調感性的,就容易偏向「造神」或「偶像」,而失去「精神」的學習,這也是「人性」的無法避免的問題!

南傳的修法,如果是回歸自然,就要看「回歸自然」的定義,定義如果是回歸「無常、無我、無生」的本然現象,當然是對的,其實要回歸的是,見到「諸法實相」,而真正的大乘,不僅是消極的回歸自然,也要積極的創造自然,這個創造,是順「諸法實相」的創造,不是任意而為的!但有一種外道的「回歸自然」,是回到原始的自然,放任而不作為,至於回歸自然的理論,天地的法則和無為,佛法與外道對法則的定義是不同的,所以不管「自然」還是「法則」,離「法印」即非佛法!

………………………………………………………………………………………………

7.<空 有 之爭> 涅盤是安住在不生不滅當中.但也是安住.感覺上很像回歸於自然.但 祂 還是有大神力不可思議力.就像觀音菩薩早已是正法明如來.為了眾生.他又倒駕慈航來人間普渡眾生.像這樣子的方式.給人感覺就好像是有如來藏的樣子.師兄常常說<覺性>.是否穿越名詞.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呢....倒駕慈航.我是聽寬謙法師說的

回應

「安住」是;儘管世間相續的現象不斷,但練習讓「心、觀念」安住在「空寂性」上,不否定「現象」的變化,也不要被「現象」迷惑,或許不否定「現象」的變化,是「回歸自然」,但若不能適時投入變化的因緣,就會消極而偏於「頑空」!佛教的空性,是不偏「性、相」任何一邊的,所以才能說是「中道」,也就是說,能不離世間萬法,也不會被「世間萬法」迷著,不離世間萬法,還能依因緣創造世間,才是「大乘」!

菩薩的祕密行,是不可思議的,以修學者的角度來說,自信或理性較弱的人,「倒駕慈航」是有重要的意義的,但終究還是得自度,這不說是對善知識不感恩,是說即使釋迦佛在世,自己不修不學,又有何用?以「菩薩」的角度,為度眾生,寧不入涅槃的「倒駕慈航」,這是「菩薩」的常態!重點是;這是「學佛者」都要學習的,若只是停留在「被度」的那一方,那只能說是「信佛」!這是願力的累積與發揚,與「如來藏」是不同的,若以「如來藏」的定義來說,此「願力」是不需累積與發揚而本自具足的,但如果是這樣,為何所謂「小乘」急入涅槃,而菩薩不入涅槃的不同?又為何存在不同的根性?

「覺性」是面對 「萬緣」的覺悟性,一般人是受隨外境變化而影響的,而覺性,是指知覺「外境」的變化而不被影響,是透析「因緣」隨時不斷變化的真理,所以不會被暫存的「現象」所迷,要作到「安住」,沒有「覺性」是不可能作到的,也因為人是不離「外境、萬法」的,所以具覺性者,是不斷的在薰習「正法」!可見培養覺性的重要!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