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待不待因】

【陳○○】

「恩恩.我還以為前文您也是贊同"滅不待因"呢.故留文.看來我感覺有誤.如果師兄有空的話想來論論不同的觀點嗎?基本上我是支持滅不待因的. 」

回應

【滅不待因】

據俱舍論、小乘有部主張,有為法的法體由「未來位」生到「現在位」,且於剎那間消滅,而歸入「過去位」。法體消滅,稱為法滅。法的「剎那滅」,就是諸法本來性質,此稱為「法滅不待因」。除正量部以外,大乘、小乘均主張此說!

【諍論】

「滅」是有因還是沒有因,學者間是有諍論的。說滅法沒有的,是站在「滅不待因」的立場說的,說滅法是有的,是站在從因緣滅的立場說的。

【中觀】

中觀的說法:所謂滅,只不過是「因緣的消失」,並非表示法的沒有,他只是顯示法由「現在流於過去」,充其量只是「現象界的一個變化」而已,而且「法滅」也不是沒有,因為法滅還是可以「感果」的。比如過去的「業」雖已滅,但還是能招感生死苦果!

【緣起法】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有與生」,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與滅」,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所以「後緣滅」的「因」是「前緣滅」!如雜阿含經卷第二佛說的「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而「四諦聖」,講的也是「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

而「第一義」「空」,此空性若不能「此故彼」,那「空」就是實體,若「空」能「此故彼」,而由「此故彼」能顯「空」,則「此故彼」是顯「空」的「因」!所以「中觀」,不承認有「不待因緣」的東西;即使是「無為法」,也是因「有為」而施設的,是緣起的。每一存在的,顯現的,必是相互觀待的;否則,就不能成立他的存在!所以「滅」也是依「此滅故彼滅」而滅!

以中觀來說,如果【「滅不待因」是諸法的「本質」】,這就有實法可法!而大乘經中,「說因緣不可得」,「因緣無自性」,但這並非「沒有因緣」。若以為是「沒有因緣」,就與「自然無因」的「無因論」相近!而依緣生滅,才是「空無自性」!

末學提出兩者的差異性,但因為認同「滅」是「現象的變化」,所以多偏向「阿含」、「中觀」的論點來看待「滅因」特此聲明!

謝謝指教!

…………………………………………………………………………………………………………………..

【陳○○】

   因為基本上.我的觀點是佛法說單一滅字.可視為斷滅.需要滅因而滅的.通常可視為異變因而已.也就是此異變因是生因.(也就是現象上看好像滅了.但非滅是產生異變而已)..除非發生"不思議"...^^

【陳○○元】

  以"生死"流轉門來說有真正"滅"過嗎?末學看來只是"異變"...

但"聖道"還滅門來說.不管無明滅則行滅.(或行滅則無明滅).一旦"滅"則.其他"必滅"沒有因.只是發生了"不思議、難思義"...所以不管單滅了哪個.都不是其他(如愛.取.有.生.等等...)滅的因.因為"必滅".所以不說因.此用不思議.難思義.以上簡單說明末學論點.....^^

回應

緣起的法則,是此滅故彼滅,是「此故彼」的法則,生不是實生,實生是常!滅不是斷滅,斷滅是斷,全是因為「空無自性」故,所以能「此故彼」!這個因緣法則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的根本大義,所以即使是「變異」,也是依「因緣」而變異,其實若能掌握「因緣」兩字的原則,不管是生是滅,他都是離不開因緣而有而滅的,依於「因緣」,就不會是常或斷,他就會是「無自性」,而真理也是不會有沒有意外的!

「生死的流轉」,在緣起法來說,是要表示有情的「生與有」,而且只要是有,必有「後有」(此有故彼有),而滅是前因滅,所以此滅!比如沒有「愛著」,是不會「取」的!這不是「取」本身有個「因」去滅他,是造成「取」的原因不存在了,所以就不會有「取」!如果「愛」沒有了,還「取」,那「取」就是「常」,而不依「因緣」滅的「必然滅」,則成了「斷滅」,那就是更「不可思議」了,所以經中強調「此故彼」的「緣起」法,也才能顯「空性」不常不斷的中道義!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