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之論辯】 (七)

明蕅益大師智旭 :

《金剛經破空論》卷1:「生心無住二非二  了無二義名淨心淨心六度淨土因  是故菩薩應修學」!

論曰。此承上離相莊嚴之土。而正示離相莊嚴之行也。應如是生清淨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塵。故名清淨。但誡令勿住六度。非教令不生心也。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惟生心故無住。惟無住故生心。說雖有二。義實非二。了此方名淨心。必尅淨土妙果。所以六祖一聞此語。頓悟真乘。後世承言滯句。罕達深宗。

惟幽溪師般若融心論。頗窺堂奧。今應略述其意。言無住者。不住諸有為相也。言生心者。生六度萬行心也。

自有生心而不能無住者。事度菩薩是也。

自有無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是也。(緣覺與阿羅漢)

自有先生心而後無住者。藏通佛果是也。

自有先無住而後生心者。出假菩薩是也。

自有無住非生心。生心非無住者。別教地前是也。(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賢之位)是也。

自有即無住而生心。即生心而無住者。別教地上及圓教名字位去是也。別教雖界外法。於此二義。始猶分二。後方不二。惟圓教行人。從始至終。了達非二。是故圓觀最為淨土真因。

復次。一切凡夫。妄於三界種種取著。恒住六塵。究竟推之。心境遞遷。何嘗有住。是謂理即無住。一切二乘。妄於偏真。灰心泯智。離分段生。盡理言之。變易全在。何嘗不生。是謂理即生心。圓人了知住即無住。無生即生。從此故有名字無住生心。乃至究竟無住生心。復次。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今人聞空。便取於空。尚非無住少分之旨。況生清淨心耶。」(CBETA, X25, no. 479, p. 139, a15-b19 // Z 1:39, p. 139, a9-c1 // R39, p. 277, a9-p. 278, a1)

末學同意劉兄所言:「生心」、「無住」是「一」、是「當下」,而不是「異」!可是由上述引言可知:『無住生心』這不是具縛凡夫所能辦到的。凡夫舉體在妄想執著之中,曾無一念清淨,怎能生起清淨心?請看:聖嚴法師:《 四它》 解除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

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

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

末學所言:……生心之後,事情做完,因「萬法皆空」故,心要無住,也就是把一切放下。…….此乃世俗諦的說法,正如: 聖嚴法師的《 四它 》的說法!

 

回應】:

很高興連兄談到這個問題,畢竟「如何作和作幾分」是末學比較關切的問題,僅以心得分享:

首先要請問;師兄認為,佛會講一個弟子「作不到」的法嗎?不就是因為「凡夫妄想執著」,才需要修學「佛法」嗎?已生起清淨心,還需要修嗎?此論,是要介紹修學次第,還是阻止修學?是作不到,還是無從下手,不知如何作起?

先說明;連兄的引述之論文,是以大乘三系中「唯心論」來解說「般若性空」的!其實大乘三系,原本各自有嚴密的理論,而金剛經是屬「般若性空」系,如果能回歸到「般若性空」系的理論來研究,是會比較清楚的!但這不是說祖師沒有參考價值,只是因為在佛教傳到中國的過程中,原本資訊就是片段的,得到什麼就學什麼,這是古中國佛教的瓶頸和現實,而古中國佛教又喜歡拆解名相,如「涅槃」等詞,有些不看註解還好,看了註解更不解!相對來講,現今的佛弟子是幸福的,北傳、南傳、藏傳、日本、高麗等等,可對比參考的資料很多!如果能還原直系理論,應可對佛法有親切的掌握!

會產生問題,其實都是出在無「初始佛教」的基礎修學!

大乘學者往往貶抑「初始佛教」為「小乘」而不願學習!卻不知「初始佛教」的「出離」次第,是佛第子的必修科目,而大乘只是選修!

以金剛經的修學次第論,若無「初始佛教」捨離五蘊「身、心」的「覺觀」訓練,一開始就要作到對「外境」、「六塵」「一切法」的「無住」,當然困難重重!

「初始佛教」的「覺觀」和身、心的剝離,是由三十七道品的「四念處」;「觀身、身受、心受、心、法」的過程中建立的,也就是「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的階段!以大乘來說,是對身、心「無住」的訓練,而金剛經則是對「外境」、「六塵」「無住」的修學!

這不是說要完成「身、心」的「無住」,才修習對「六塵」的「無住」,因為「無住」是一樣的!只是「身、心、六塵」的對象不同,學者更應隨時轉換對象而交叉練習,但首先要以自己「身心」為對象,而修學「定、慧」!

在「定、慧」的修學中,能提高「覺知能力」,對「起心動念」的剎那變化,和「六根」接觸「六塵境」而有「六識」的過程,才能清楚明白,這才能談「住不住心」!具「覺知」力者,也才能了知自身的「戒律持犯」!

金剛經是告訴學者為何「無住」的「理由和理論」,是修學者的依據,不能把它當學術的推理研究,更忌諱落入「口頭式佛法」!

佛法的實修起頭最難,但依無常法則故,因緣可累積,數數能成習,引○兄所例「只怕有心人」!

末學愚見;聖嚴法師的《四它 》,此「世俗諦」若缺乏「覺知」的訓練,要作到,也是很困難的!而此「世俗諦」,其實也是「覺觀」的延伸!

末學常見人們對「佛語」或「銘言」說得頭頭是道,一旦順、逆境界現前,因「覺知」、「察覺」力不足,心隨境轉者,比比皆是!而修學者在觸受境界時,能有「覺知」力,也才能談「無住」或其他法門的運用!

法門有二類;一者淨化,如「無住」!二者「轉移」,如以念佛代替!但不管是那一類法門,「覺知」是首要前題!

所以修學過程中會有四類情況;

1、未「覺知」而心隨境轉者,待「覺」時境界已過,而懊悔不已!

2、雖「覺知」,然因業力強大,而所修法門,轉化心境未過!

3、「覺知」而能轉化!

4、時時「覺知」而能如如不動!

而「覺知」是與「定」相關!「無住」是與「慧」相應的!能讓修學者在面對一切法時:

「覺知」、「無住」而能「捨離自我」的「觀善因緣」!

「覺知」、「無住」而能「依他所需」的「創造因緣」和「投入因緣」

「覺知」、「無住」而能「無得失心」的「隨緣放下」!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