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之論辯】 (六)

以○兄所舉的例來說: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以「虛空有盡」引證「我願的無窮」!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引證「願力的弘大」

有關係、就沒關係!  ==有某些人際關係,就不會有某些利害關係!

現在講電話「不方便」因為我要去「方便」!   == 現在不方便講電話的原因!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有心,再難的事也能完成」!

天下無難事只怕無心人  ==「只要無心,再難的事也能完成」!

《釋摩訶衍論疏》 【因果不空。業報亦有】

就句意論:

上文之句子,都是在表述【同一件事】!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卻以「同名相」表述【不同的事】!這不合法理之事!引起誤會在所難免!「銘言」對稱的慣例,是任何文學作者所應具備的認知!

   所舉的例證,正好引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嚴整性」不夠,甚至是法意的缺失!

    以「感性」來比擬「理性」,或許是一種表現方式!如以「虛空無盡」比喻「願力無窮」!

   但佛法的真理,是依「理性」抉擇分析而得,是要排除感性的,而「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整句,或許作者著重在「因果不空」,而以「感性」方式的強調「有因果,但前句「萬法皆空」已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空性」的真理成份,所以以嚴謹的原則來論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因果不空」的本身,也很難排除理性探討!

   佛法是從理智而嚴謹的論法、擇法中而覺悟「世出世智慧」的,感性比擬的方式,或許可以凸顯某些理性層面,比如因「理性」而有的「願力」,但對「絕待真理」的自身而言,感性不但無助而有礙!這並非完全排除感性的價值,而是感性應服務於理性,理性需引導感性!

   以感性比擬喊口號的方式論法要,在論佛法的「智慧」時,是不會發生的!

   「即使所有相都沒有了,因果相也不會沒有」,這在以「感性比擬」方法看,是可以成立的!

   但在理性的分析看,「即使所有相都沒有了」卻成了「斷滅」!而以「萬法皆空」的「由相有顯空性」來證明確實是「有因果相」的,則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因為前句本是承認,而以「萬法」的「相有」來顯「空性」

的,所以無需再去證明後句「相」的「有」!

   請問要如何以「萬法皆空」來引證「因果不空」?若要「相、空性」來證明比對「相、有相」!或許末學學識不足,但在經論中也從未見類似以「質、量」不相等的比較來論法!

   更何況所謂「第一義」的說法,已然證實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理性」的論述,而非感性!

   以理性的「法意」來說,假設「第一義」、「第二義」的說法成立;若『「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是第一義』!請問萬法是第幾義?

   若「萬法皆空」萬法是第二義,「空」是第一義!「因果不空」是第二義,它的第一義的「體」在那裏?「不空」是體嗎?

   同一句話前句有第一、二義,後句卻只有第二義,這還具完整性嗎?

   若『因果不空,是從轉變上講、是第二義』!從萬法能顯「空性」!因果能顯的「空性」是否是「不空」?因果能轉變的第一義的「體」又在那裏?

   如果「因果能轉變」的第一義的「體」在前句?前句已有第二義,何需後句的第二義?除非預設後句第二義的不可滅而為主體!而前句的第二義可無!那前後句成一句即可,不需分成前後句!

   以理性言,以「萬法皆空」,強調「因果不空」,是多此一舉的!對接受「萬法皆空」的學者來說,相信有「因、緣、果報」是基本常識,因為若不相信「因果」,「萬法皆空」又如何成立?

   若要對未學或「不信因果」者強調「有因果」,試想,「因果」都不信了,「萬法皆空」對他們來說,不更是鴨子聽雷、對牛彈琴?

   若要強調有「因果業報」,應回到「因果」議題本身論述而單獨為文,應是比較洽當的作法!例如「因果雖幻,業報如實」等!或如《釋摩訶衍論疏》【因果不空。業報亦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