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之論辯】 (五)
【○○師兄回應○○師姐】: 「謝謝謬讚」,但「聞一知十」則吾豈敢!若能「聞一知二」或「舉一反三」則已萬幸! 誠然,在互相討論中,釐清「思路」,這對「有志修學的人」是一大好事! 所以末學亦再略抒淺見: 1. 首先再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為例,曾經有學佛多年的朋友,對我說: 「 "虛空有盡" ? 無稽之言 ! 金剛經言 : "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既然不可思量,那來盡頭 ? 應該是:”虛空無盡, 我願無窮 “ 才正確 ?」, 我告訴他: 這是一種比喻說法,「縱使」虛空有盡,我願也如普賢行願般無窮 ! 像這種比喻說法其實經常出現,就像熱戀情人間常說:「縱使」海枯石爛,此情不渝。 我還舉證: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卷1:「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法性有邊 願心無極。 盡入如來願性海中(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CBETA, T46, no. 1949, p. 972, a19-21)但對方還是不能接受,認為這種說法「虛空有盡……」,會讓初學者混淆! 最後,我只好回應他: 會混淆? 是自己少見多怪吧 ! 坦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句話,我內心也是打了幾個’???’ 但我不會馬上想否定它,我反而會儘量朝著使它成立的方向去想,除非百思不得其解,否則不會輕言否定它!! 像這種乍看之下,似乎不合理,但深思之後,覺得有道理的句子,反而,啟發初學者深入思維,所謂: “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正是這個道理! 2.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淨空法師: ……「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是第一義。「因果不空」是從轉變上講、是第二義。……末學覺得法師所言有其道理! 這裡末學再以金剛經為例略抒淺見: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人認為「無住,生心。」即是全經之精要! 所以:第一要了解「萬法皆空」,心即無住。也就是心不要攀緣任何事務,亦不被任何事務影響而染著。第二要了解「因果不空」,也就是要生心,生心是要生願心、慈悲心、利益他人的心,生歡喜心。生心之後,事情做完,因「萬法皆空」故,心要無住,也就是把一切放下。 無住之後,「因果不空」故,自然又要生心,如諸佛菩薩四弘誓願無有窮盡。如此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才能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謝謝師姐!」
【回應】:對連兄回文,末學愚見;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確是一種比喻說法,若依文解字,自然會產生疑問!末學認為即使是初學不懂,講解即知,也不至混淆吧,更何況是曾經學佛多年!除非是提問者別有用心!但若連「比喻」的文學方法都不知,或以「無記」來戲論,其佛學就可見用心了!而「虛空盡不盡」的論述,這種無益修學的戲論更是無聊而不足取的!
連兄對「一切說法都是朝著成立的方向去想」,這或許是一種「建立」的思惟模式之一,而佛法的「慧」,是「細膩、微細」而以「抉擇為性」的!是在「否定」人的思惟中「建立」正見的,這在經文中處處可見,就如連兄所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因為如果預設了「成立」的結果,有可能因「合理化」而不見「真實義」,那也就不會起疑而悟了!況且真理是不怕質疑!
【一切法畢竟空】!這才是「般若」對「第一義」「勝義諦」的定義!
「第一義」、「轉變」!前文末學已論述淺見,不再重覆!
末學對金剛經的理解,「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要突顯「實無所得」的法性和中道義!但因一般人易「著相」而著重論述「法性」!
「是故『應如是生清淨心』,因「於法實無所得」故!面對「六塵」「法相」「不應住」著,而應『生』『無所住』『其』心。」!也就是說「應以「安住」『無所住』的觀念」,去面對一切人、事、物等一切法!
既然於「因緣有」的一切法相「實無所得」,「因緣有」的「因果」當然也是「實無所得」而「無住」的!這不是在說「沒有」因果相,是論述「因果」的「性」!也正是因為「法性」所以能緣生「因果相」!
因為「空」所以能「因緣有」,「因緣有」的也不只是「六塵」!「因果」、「生心」「誓願」等等,是包括「一切法」的,「是故對「一切法」『應如是生清淨心』!
因為金剛經或般若正是要破斥「不空」或「實有」的邪論!所以是不會以「不空」的名相來描述「有沒有」「緣有」的法相的!而談到「空、不空」的問題,在般若,就是在論「法性」!佛法「不共世間」的真理,就是「否定有真實不變本體的存在」!這也是判定是否為「佛法」的準則!
至於連兄『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的定義,試問;生心時有住無住?無住時生不生心?
「生心」、「無住」末學認為是「一」是「當下」,而不是「異」!且『應如是生清淨心』之經文,業已說明!
是『生無住心』而非異!是要在發心、行事、完成的任何過程中,皆保持(生)「無住心」!而非事情做完才「無住」、「放下」!
面對一切法相時時保持(生)「無住心」,一切自然放下,連放下也會放下!
般若的精義是在論空性,而六度及生願心、慈悲心、利益他人的心,生歡喜心、一切放下、甚至佛菩薩四弘誓願無有窮盡,皆是在面對「一切法相」安住「實無所得」心的結果,而不是另有生心!是相應「無住心」的結果!且能有如此結果,還要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修學者是否是大乘的根性!否則結果也有可能是二乘的「出離心」!因為三乘「空性」的本質是一樣!
末學的修學,是以「法相(事)」與「法空性(理)」間「不異、即是」的關係來論四無礙義!
將般若、唯識、唯心的理論混雜、混淆,東拼西湊,而美其名為「圓融」;不研究基礎佛法之「初始佛教」,而貶抑為「小乘」;或要以「儒家」世間法替代「初始佛教」之出世法,這是現今學佛者最大問題,如此作為,不但無法窺見各派精要和異、同之處,也模糊了佛法的本質,更會在修學時產生互為矛盾、理路不通的弊病!
以上心得分享,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