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心經】
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為心經的總綱,故稍作消文,「自在」就是「度一切若厄」:是「觀」照見五蘊皆空的結果,是自度的。而以此方法自度度他,稱「觀自在菩薩」。以「觀自在」的自度而言,「行深」是照見五蘊皆空而稱「般若波羅密」。以「觀自在菩薩」,的自度度他,是以「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以般若統攝萬行,由萬行驗證般若」的六度萬行而稱「般若波羅密」,雖如是,仍不離由五蘊皆空修起。
凡夫執我為實,不知「五蘊是空」而流轉生死,故「聲聞者」尋求出離解脫,以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為入手處。要「照見五蘊皆空」,不離「四念處」的修學次第,而由觀息為入「身念處」的方便,四念處的身不淨,不是不乾淨,是因緣和合,虛假的意思,而不淨觀是對治「由身所引發的貪欲」,雖亦不離「因緣和合、虛假」,但最後必轉淨觀(淨觀亦是因緣和合、虛假),不淨觀才不會出問題。
不管觀息、四念處、五蘊,都以契法空性為目的,於靜處自修時,利用息、四念處、五蘊等來觀照見法性,且於平時利用人事對待境界的「動處」來印證真理,皆因心經的中道法義,能貫通「大、小乘,生死涅槃、世間出世間、煩惱菩提、有為無為」而無礙。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即是」是「空」的內容,本經是先以「五蘊」為對象來說明法相與法性的關係,人因執實「五蘊」有,而受苦,以「五蘊」來作為起觀的對象,是再貼切不過了,經文是以舉五蘊的「色」來代表說明。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是沒有差異、沒有離開的意思,色(其實一切法也是如此),是「無實在不變性」的,是因緣和合生滅變異的空寂性,所以觀察色等五蘊,能契入法相的空寂性。空性雖是寂滅但只要因緣條件的聚合就能緣生,且賦予的條件不同,就會有生滅變化而有不同的結果,所以空性亦未離開色。唯從色才能見空性,法相因法性而成,法性是因法相而能顯現。色離開空性,色即不緣生;空離開色,空性亦不能顯現。
因為受教的是凡夫,而凡夫的特性,是執實五蘊為有,故教示不異,五蘊的能「緣生」即有,「緣滅」即無的變化,皆因不離空寂性故。凡夫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矛盾的,也會將解脫與涅槃對立起來,所以才說「不異」,用以打破對立,而契入空寂性。但即使說「不異」,有的修學者,有可能誤解「色」是實有的,「空」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否則為何要說「不異」?認為色、空是兩邊,且常偏執空的一邊,所以經文才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空、色是「相成而無礙」的「即是」。有的修學者以為,涅槃與生死,是不相同的兩邊,認為離開生死有一個涅槃可證。生死煩惱是世間的雜染,涅槃是出世間的「清淨」,雖能依真理而修學過程中,得到超越煩惱的經驗,卻認為應遠離世間人群的雜染,厭棄世間而偏於自度自了,這種偏於自了,是對中道真理的理解不究竟所致。
真正的涅槃,是要在一切法(事)相存在的萬有當中,不異「萬有」而「即是」萬有的。知此中道真理,修行也就不同於二乘者,而能即於世間的一切人、事、物、境界中,去驗證真理,覺悟真理,而在萬有的境界來淨化自己。所以才說「不離世間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以下的六根六境六識(十八界)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四諦,說的不外乎生死與涅槃,顯空寂性是「不異、即是」的中道。「照見五蘊皆空」,是凡夫初學的正見依歸。止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二乘者境界。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才是匯通中道真理的大乘。以金剛經的「是」、「即非」、「是名」來說明,「是」,是「法相」、「生死、世間、煩惱、有為」。「即非」,是「法性」、「涅槃、出世間、菩提、無為」。「是名」,是「不異、即是的中道無礙」、「性相一如」。經論中的片段、公案、甚至是論議,都會有偏某個重點的說明,但皆不離「說相」、「說性」、「說中道」,若陷前二者,即有偏一邊之失,故修學者應以「中道」觀,來看性、相,則不會有偏一邊的過失,大德如以金剛經的「是」、「即非」、「是名」之公式來看經文或論議,就知是在說性、相、還是中道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