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執」的「提昇」】
人性易愁,是因為「不喜愁」!「不自私」是「慈悲」而不能稱為「愛情」!轉化「互相佔有」的「愛情」為「祝福對方」就是「提昇」,這是理解而依於「無我真理」才能作到!
對「一切存在」的「愛著」,背後的動力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愛」,而「男女情執」就是「愛著」的產物!
【以「原始佛法」來說】;「愛著」「一切存在現象」的「情執」,也只是「一切現象」之一,要解決的是「產生情執」的「原因」,而不是「情執、佔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等「現象」!
產生「情執」「愛著」的原因是「自我愛」,而產生「自我愛」的原因是「無明」!
「無明」是【不了解一切都是「無我、無實」,而都不過是「因緣」的現象】,所以對「觸受」的一切,都會以「自我為中心」而產生「愛著」,「愛著」而不滿足的;就是「貪」!「愛著」而得不到的,就是「瞋」!
「無明」與「明」是「觀念道理」的理解,這是很容易的,但「貪愛」;卻需要經由「三學」的次第才能打破!
「四念處」要處理的,就是「愛著」、「情執」的原因「自我愛」,而不是「情執」等結果,當打破而沒有了「自我愛」時,自然不會產生「愛著」、「情執」!
受「情執」困擾的眾生,自然會以「情執」為首要解決的項目,但應處理的是依「情執」而回遡、打破「情執」的「根源」,而不是在「情執」的表象上打轉!
打破「情執」的「根源」「自我愛」,不但能解脫「情執」的束縛,更能解脫「男女情執」以外「身心一切法的束縛」!
「愛著」、「情執」是「結果」、「現象」,不管要用什麼方法來打破「結果」、「現象」,都只會是;以「現象」來解決「現象」、以「結果」解決「結果」的「妄想」而已!解決「現象」、「結果」的根源「自我愛」,才是徹底的解脫之道!
「四念處」的「不淨觀」,目的是由觀「身」的「因緣、結構」組合而「確認」「身」的「不實」,也藉由「不實」打破對「身」的「貪愛」!
在「法理」上;【「因緣、結構」的組合內容】說的是「因緣變化」和「無常」,而在觀照過程中;所呈現的「毛、皮、肉、血、骨」等等,甚至「死亡後屍體變化的過程」,確有讓學者產生「捨離」「愛著、欲」的效果,但如果不能善用,卻會有「厭惡」、「厭世」的副作用!所以;「回歸法理」是至為重要的!
【以「大乘」來說】;「情執」的「自我愛」是能提昇為「慈悲」的「質素」,而為「願意」「生生世世度化眾生」的「動力」,所以把「自我愛」轉化為「眾生」與「自己」皆有「相同無我體(法)性」的觀念,更是把「眾生」放在第一順位的「我與眾生為同一體性」,而不是以「我」為第一順位的「眾生與為我同一體性」!
以法理來說,「眾生與我」,都是「無常、無我、無生」的,所以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以「因緣觀」來說,「眾生與我」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也必然有「因緣關係」,才會成為「六親」、「朋友」,甚至「生存」、「共受」於「共業」的「依報環境」,也會依「現前共同共受的境界」不斷創造未來的「共業」!
所以;以個人來說;「捨自我愛」的「不愛著」、「不佔有」,才能不造未來生死的煩惱業!以群體來說;不但「不愛著」、「不佔有」,更要超越「互相佔有」的來結合「同願同行」者,以「共願」來轉「共業」,創造「與我有因緣關係」「眾生」修習提昇的「依報環境」!
所以;「一切眾生」,只要是「同一體性」者,皆是「六親眷屬」而應度!
以次第來說;觀眾生「如父如母」,而由「親、疏而怨」的「慈悲喜捨四無量」,也是由「眾生」的「無實法性」、「捨」起觀,而「如父如母」、「喜」的觀行,是為了「不捨眾生」!「不捨眾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行「慈悲」,「無量」雖能說是「數量」,但一切眾生的「無我法性」說的也是「無量」!
「六親眷屬」、「感恩」;是鼓舞發願行「菩薩道」的「動力」和「方便」,但「六親眷屬」也還是依於「大我」的「我」,而「眾生皆有機會成佛」的「無我法理」,才能徹底圓滿「悲、智、願」「三心」「六度」!
………………………………………………………………………………………………..
【蔡○○師姊】
不是很懂智慧 不過?
如何才能做到悲、智、願!
【回應】
青蓉師姊慈悲;
佛法所說的「智慧」,是指「對一切事物因緣的透徹」,簡單的說;就是經由了解、觀察現前「人、事、物」的「原因」和組成的「因素」,能不迷惑於外在的「表相」!
迷惑「表相」的結果,就是依「自我標準」的「取、捨」、「喜、厭」而產生「煩惱」、「造業」、「受苦」!
也因為了解了「現前現象」的「原因」和「因素」,所以能作最適切的「選擇」和投入最正確的「作為」!也會為「觀察」後的「選擇」和「作為」負責!
「悲、智、願」,是「同情、分別、欲望」質素的昇華,這是「人性」皆有的,差別在;「人性」是依於「自我的立場」來判斷一切「人事物」,所以是「合於我的認定」的「同情、分別、欲望」,而「聖人」是「捨我」的「利他」,是觀察「事物」、「他人」本身的「現況」和「需求」,而給於「他人」能「提昇」的「所需」因緣、條件!
只要有「同情、分別、欲望」的質性,都能有機會作到「無我智慧」和「解脫煩惱」!而依「共業、依存關係」來說,一切「眾生」必是「互有因緣」的,而因為「共業、依存的關係」,我們必然「受惠」於他人而應報恩,因為「報恩」和眾生都有「解脫機會」,所以將「能解脫的法」利導他人,就成為「菩薩道」的首要任務了!
願拔濟「受苦眾生」而得「解脫煩惱」的「究竟樂」就是「慈悲」!
能「解脫煩惱」的方法就是「智慧」!因為「報恩」和眾生皆有機會解脫;所以願生生世世教化就是「願行」!
佛法是由「無我」、「依存關係」來將人性的「同情、分別、欲望」提昇為「悲、智、願」的!
「無我」是說;【存在的一切;皆只是「因緣聚散現象」而「沒有固定不變」的主體】,「眾生」是因為累積了「成為眾生」的「因緣條件」所以成為眾生,但只要眾生累積而圓滿了「成佛」的因緣就能成佛,所以;「人人有機會」!
眾生是群體的互相「依存關係」,如果沒有他人「主動、被動」的助成,是不可能存活於世間的,所以父母、朋友、師長、各行各業,甚至是讓我們成長的「逆境」、「惡人」都是我們應感恩、報恩的對象,而他們「雖能解脫」,但現在卻正在受「煩惱苦」,我們怎能捨棄有恩於我的大眾而不施予救濟?
佛教是以觀「一切眾生皆我父母」來啟發、長養「悲心」的!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世的「六親」、「父母」,報恩而行慈悲救濟,就會是應當的作為!
也為了慈悲救濟,所以要學習能解脫的「智慧」,而「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也是因為「無固定不變」、「無我」的「真理智慧」!
我們都有「過去無量世的父母」,所以也會發「生生世世救度」、「地獄不空」、「六道度盡」的「願行」,這就是大乘菩薩道「捨自我利益而利他」的「悲、智、願」!感恩!
…………………………………………………………………………………………………………….
【蔡○○師姊】
「要做好難!做人更難! 」
【回應】
青蓉師姊慈悲;
萬丈高樓平地起,有開始的「難」才會漸漸「容易」,世間的任何學習,都不外是「累積」的過程,或許現在還作不到,但只要先知道「道理」,要「行寸而進尺」並非難事!
「做人」是不是「難」,決定在是否「問心無愧」和有無「預期心態」的「得失心」!世間人常妄想「改變已然的結果」和「替別人作決定」,當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而不能「放下」時,就會覺得「很難」「做人」,所以佛法「智慧」的結論,就是「觀察」後作「最適切的選擇」和對「結果的放下」!沒有「最適切的選擇」的「放下」是「逃避」,而「選擇」後沒有「放下」就是「得失心」的不能「自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