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感恩 諸師兄大德指教,對「智慧」的解讀,或許各有不同,但以佛法來說;「智慧」確是唯一的真理!

末學自知學識、智慧不足,但也因為「學識、智慧不足」而願「學習累積」!而法友心得、境界順逆,正是末學的願學、應學,以下的自省、自覺之文,也願與願分享者分享心得!感恩!

由外在言行的表現,可見「修學」是否受益!而三學之戒;尚「止瞋、禁口業」,遑論「智慧」者,怎會「不包容一切」?學者若「自視甚高」而「目空一切」,終必摔落深淵而淹沒於「如瀑流之因緣」!「雖仰高山而海底深行」,才是學者真正的風範!

世間的一切,絕不是「無因無緣」而有的,即使是「聰明」,也受「現在世、過去世」、「教育、環境」、「科學」、「啟發」、「訓練」、「營養」等等「因素」的影響,而以佛教的「因緣理論」而言,人的「聰明」、「智慧」如何;也是由自己的累積程度來決定!所以;即使「現世」不足,但只要「累積因緣」就會成長,而「覺得已足夠」了的,一旦停頓;也會退失!

時間對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在一天二十四小時間,要想過得「沒有負擔」、「自在」,還是「嫉恨不滿」,其實還是掌握在各人的手中,這關係到對「現在現前的境界」「如何解析、理解」!其實以「境界」與「事件」的本身來說並無「好壞」,有「好壞」的是各人的「思考模式」!而「正向思考」,確是易於導向「愉悅」、「感恩」的!

對「已發生」的果,只能「安心接受」而不必「妄想改變」,應作為的是;「現在能投入的因」!努力創造「正確、自在」的因緣,自然會得「正確、自在」的「果」,所以;要「努力當下」的是;「隨時累積正確的因」!

有些世間未學佛者,尚且接受「因果」的觀念而不會為害他人,而真正學佛而理解「因緣法則」者,更必然知道「果報」的可怕性,怎會不警覺自己所種下「起心動念」和「言、行」的「善、惡因」?除非不是「學佛」,而只是把「佛法」當作「對外炫耀」的工具而已!

或許「世間人」不知或不認同「佛法」對「如何消除煩惱」的認知;但追求「自我」的「自在安樂」卻是大多數人的共同目標!既然「佛法修行者」比「世間人更知道「產生煩惱的原因」,如果還「明知故犯」的創造「受苦」、「煩惱」的「業因」,這豈不是比「不知道理者」更「愚痴」!

「順、逆境界」都是「修行」的「道場」!「能覺知」而導向「正向思考」,則是通向「自在」的指標!面對「人、事、物」時,試著「理解形成的原因」才能「應對得宜」而「包容」!

想利益人時;心早已溫暖!欲口舌者;先污染己自的心!想學習的;自然無處不是老師!但於己有益的;並不一定於他人有益!

有「七情六慾」,正需提昇解脫!「無情無慾」的;也不會再來「人間」!「清淨蓮花」;更需要污泥才能滋長!

自以為「聰明」者,往往會「自大」的炫耀「自己沒有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口、意」,才能「表現」出「智慧」,而「自大」也是一樣!

只有「不足」的才會相近「智慧」,「自大」的;即使是「心智聰明」,卻是「情緒幼稚」,所以才需「情緒管理」!

習慣「探求原因」的是「慧」!知道原因;心才能放下!「探求原因」後的「適當作為」是「智」!「投入因緣」而能「隨緣放下」就是「智慧」!

「聲聞」是依「言教」、「文字」「見聞」而學!「緣覺」是依「境界」而自覺!「菩薩」是為「苦眾生」而於「五明」中學!佛陀未成佛前,尚且學遍世間學問,試問;「從小到大」誰不是處處「受教於人、事、物」?

雖然如此;所學的是「向善」還是「向惡」,卻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聰明」者應注意的地方!但即使是「智慧」卻也是如此;雖然修「智慧」、「佛法」是為了學「修養」、「道德」、「解脫」、「自在」的,但還是會有人把「佛法」拿來當作「自大」、「炫耀」、「造業」的「工具」!所以;有沒有「聰明」、「智慧」不是問題,問題是;要「聰明」、「智慧」作什麼?

「不會而想學」、「求知若渴」者;又有何可恥之處?反而是「忌妬道人覺悟、向學」;才是魔礙、障門!

佛法的「慧」,是「透徹事理」而不迷「外相、外表」,而「智」是「透徹事理」後「適當作為」!

比如說;「人的美醜」就是「外相、外表」,而各人也有各人的「判斷標準」!世間人會由「美醜」產生「貪愛」和「厭惡」(瞋)!不知這「判斷標準」是「虛妄」的「我執」所形成的就是「痴」!而「不覺美醜」是「無記」,這也是屬「痴」煩惱之一!所以世間人時時處於「貪」、「瞋」、「痴」而不自覺!

而「慧」是由【「透徹」「形成美醜」的因緣】進入【「解析」「產生判斷標準」的原因】,這原因;自然是「好惡」背後的「我執」,更要「通透」「我執」形成的原因;而佛說的「原因」是「此故彼」的「因緣」,此「因緣」是「無常變化」的,也會隨著變化、聚散而「因此故彼」,所以也沒有「實性」,故「我執」是「不斷變動」而「虛妄」的!既然我執是「虛妄」的,所謂的「判斷標準」也是「虛妄」!

就「美醜」而言,「慧」者雖不否定「美醜」「外相」的存在,但觀照「美醜」的因緣,所以不會因為「美醜」的「外相」而生「貪、瞋」煩惱!

「慧」;就是經由透徹因緣,讓一切回到「本來的況態」!而「我執」的「本來的況態」就是「虛妄」、「無實」!當然;安住「無我」來看待一切法,也是「智用」!

而「智」不但【不否定「美醜」、不生「貪、瞋」煩惱】!更因「觀照因緣」而投入可改變的「因緣」!比如【投入能改變「內在氣質」的「善思」、「善行」、「善言」等「善因緣」,而由「改變內在氣質」來改變外相】!這是「觀察因緣」後,相較於「化粧」、「美容」等更為徹底的作法!這不是否定「化粧」、「美容」的功能性,因為;即使菩薩不會為了「貪愛」而「化粧」,但為了親近、度化眾生,確是「莊嚴」而「滿身纓絡」的!

「智慧」是面對一切「人、事、物」「境界」的表現,而「境界」「太多、太廣」,只能說說「不迷(不迎)、不拒、不為所動」和「投入所需因緣後而隨緣放下」的「原則」,至於「運用」,是需要依「對象」來練習的!

原則上;佛法是透過「選擇特定對象」來練習,而後再漸次擴大至一切對象的,這「選擇特定對象」;「原始佛法」是「不淨」、「息」等,而大乘是「六念」、「四無量」等!

透過以「對象」來練習起觀,將「凡夫」「習慣的運作方式」,置換成「觀因緣、原因、本然」的運作方式」,如此才能說結果的「如如不動」!所以沒有透過「實際觀修」的洗湅,而只是「意識」的理解,「迷著於現象」,甚至「狂妄自大」的表現都是正常的!

「實際觀修智慧」的境界,與「意識」的「聰明」、「學識」是截然不同的,雖然「無法言喻」而只能以「自知」來形容;但見「如滄海之因緣」,「一粟」者;怎敢與滄海爭量?本已不足,又何必表謙?

以佛法來說,「無我正見」是極為重要的!需知;【「世間的一切」都只是「因緣現象」而「變化、無我、無實」的】,但總有學者,因為「正見不足」,而在靜坐時「迷著」於「因為修定心」而產生的「因緣現象」,而這些不管是「光」「神」「靈」「佛」的各種「現象」,卻是使學者產生「貪愛」的因緣!「貪愛」;正是生死束縛的「煩惱」!而這些因緣;只不過是依「定靜」而有的「正常現象」而已!

學者若能保持「不迎、不拒、不受影響」的原則而「不欣不厭」,才能「平常心」的由「這些」或「任何」「現象」悟入「依他因緣而變」的「無我真理」!不過;人總是「喜好玄奇神祕」的,所以只要有人迷於「現象」;社會上就會不斷出現「自我、神級」的「大師」,當然;修行是自己的事,這裏也只是自省「正見」的重要性而已!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