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事】
「淫行」是「身」、「生理」的行為,「生理週期」雖會引起「淫念」,但強行控想或只以「戒律」來壓制「生理週期」,只會打亂「生理的自然循環」,而很可能出現「生理」的病變,而「心理」,也會受「打亂的生理循環」影響,甚至造成「心理異常」!
不管是【生理的週期】,還是會引起淫念的【外在境相】,和已起的【淫念】,「不迎、不拒」而「尋前因緣」的「處理原則」都是一樣的!
處理的方式,是先【覺知】、【接受】「有淫念」的事實,不要去【迎合、抗拒】,只要將「專注力」放在【追尋「起淫念」的「他緣」】;若【專注於淫心的生起因緣】,就不會去【迎合、抗拒】,而「淫念」因無他力介入,只會表現出「淫念」的【本然力度】,也會依【尋觀】「淫念」【生起因緣】的觀行而【滅】!
「迎合、抗拒」都是受「淫念」影響的結果,「迎合」的結果就是「淫行」,「抗拒」就是「厭惡」,這只會更添加「煩惱」和「煩惱種子」、「習氣」而已!
在睡夢中,沒有「生起淫心」的【生理的週期】,是無需太過在意的,這就像是「食」一樣自然!
若夢中因【生理的週期】而「生起淫心」,所以在夢中「出不淨」,要處理的也是「淫心」,平時若能練習「依原則」「覺知」、「起觀」的功夫,夢中才有可能作到【生理的週期】時,沒有「生起淫心」,所以的重點還是對「淫心」的處理!而平時對一切境相「覺知」、「起觀」的修學,便能運用在「淫念」,換言之;「淫心」也只是一切「境相」之一而已!
有些較為保守的的修學者,認為「淫」是很嚴重的問題,是「流轉生死的原因」,卻不知「自我愛執」才是根本的「源頭」,所以以「厭制」來處理「淫心、淫行」,卻不知「淫心」和所有「相應境相」的「煩惱心念」,都是由「我執」而來的,也都是應該處理的!
人不是時時起「淫念」,「卻時時在起心念」,對修行者來說,達到「目的」的「方法」是重要的,方法不對,要以「煩惱對治煩惱」,這會是「魔障」!
把「淫心」當作「實有」而對「淫心」這個境相產生迷執,才會有「迎」、「拒」的心態出現,所以這也是對「淫心」的「執著」!其實「一切境相」也不外如是,而破執的方法就是「依境相溯因」,能「溯因」,就表示沒有被「境相」所迷!
..............................................................................................................................................................................................................
【王○○】
「師兄 ": 對淫心 淫行 該如何溯因...對此..我實在很煩惱... 」
【回應 ○○師兄】:
「淫行」是「淫心」的結果,是由「外在境相」或「內在印象」誘發的結果,但主要下手處理的,還是「淫心」!
還未處理「淫心」時的「淫行」,要先適當「調節」而不可「放縱」,因為越「放縱」,越會造成「習氣」的薰習,太過壓抑,也會造成煩惱,兩者對處理「淫心」都會造成障礙!
至於如何「調節」,雖因人而異,但依「少欲知足」為原則,何謂「少欲知足」?五減為四,即是五的少欲!
「淫心」的「溯因」,是依「覺知」為動力的,如果愈早「覺知」,「淫心」的力度就會愈低,也就愈好處理!
只要經常練習,就會提高「覺察力」!但剛開始,必然是「高漲」才能「覺察」,但即使是「高漲」才「察覺」到,也要「不生懊惱」的接受他!
只要「將心力放在「尋觀」「淫心」的來源」即可,不管能不能作到「尋觀」,養成「尋觀」的「習慣性」,是初階段最重要的功課!
而所謂「溯因」,就是「察覺」生起「淫心」時,觀察「淫心」從何而來,不要給「制式」「結論式」的答案,是要全心去「尋觀」「淫心」的來源!
初觀時,若不能順利的「溯因」,也不要生起懊惱,若已生起懊惱,還是要「尋觀」「懊惱」的來源!
人有「淫心」因才會有「淫行」果的,也因為無法壓制「淫心」而有「懊惱」,這是順向「因果相續」的「流轉」,而現在以「回溯」的方式尋因。無「淫心」就無「淫行」,也不會產生壓制不了的「懊惱」!這是「相續因果」的「還滅」!
平時就要練習、養成尋觀「一切會產生煩惱」的「心念源頭」習慣!一旦淫心現前,自然會起觀前因!不要只是在出現「淫心」時才尋觀,若是如此,失敗的機會就會大增!
要將「淫心」當作「一切心念」之一,否則會因為「太過重視」「淫心」,所以「過度投注心力」在「淫心」的念頭上,反而會受困於「淫心」,而無法尋觀源頭!
平常如能經常練習「尋觀源頭」,而「數數養成習性」後,只要提起「心念」從何而來?即能擺脫「現前境相」的束縛而觀前因!
「現緣境相」是「依前因而有」的,所以「現緣」即是「無自性」的「無我」,無我就是「明」,「明」就是生死「還滅」的開始!
只要觀「依他緣起」,就能破「無明」的「觀念」,但因「無明」而有的「貪愛」、「習性」,若無長時間的「練習」,是無法割捨的,這正是「無明好破」「貪愛難捨」的寫照!感恩!
【再回應 ○○師兄】 師兄慈悲;
要斷「淫心」,當然是處理「淫心」背後的「自我愛」為最徹底,這先暫且不說,現在以會擾動「淫心」的「外境」、「身體」來說明分享「處理的方式」;
【外境】;
「原始佛教」是以「不淨觀」來「對治」的,當然,「不淨」指的是「自身」,但以「外境」、「他人」來說,「不淨」是觀「異性或他人」的「不淨」,雖然觀「不清淨」也會引起煩惱,但不可否認的,觀身的「結構」,也就是人身體的「組織」組合,如皮、毛、髮、肉等等,一層一層的分析「身體」合和的因緣,不但會降低「淫念」,對於減少「一切物、食」等「貪欲」也有很大的幫助!
「大乘」是以「慈悲」來觀照的;「慈悲」是「拔苦」、「與樂」,是以救濟一切眾生」的發心,來淨化「淫心」,練習的對象,是以「父母、子女」等親人,漸次擴大至不認識的人,和曾互相怨憎者,能由親人「擴大」,是因為「無我」的道理,因他人與我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投入正確的因緣,一切有情皆可成就,而且,我的成就是因為累積而受恩於「親人、他人」甚至逆增上緣等各種因緣,所以「報恩」而行慈悲!
【身體】
「淫行」是「身」、「生理」的行為,而「生理週期」也會引起「淫念」,他們兩者是互相影響的,在還未能將「淫心」處理得很適切時,或許可藉用「丹道」氣功「煉化」的方式,來減少因「生理」衝動而引發的「淫心」,但必需聲明,這只是為了降低「生理」對「心理」的影響,而不能「徹底」的斷除「淫心」!甚至若走向「丹道」而妄求「長生不老」,這不但消除不了「淫心」,反而會【更增「自我愛執」】!
末學認為,一切法,只要是有助於道的,而「目的」、「宗旨」清楚明白,運用又有何妨?奉勸動輒以「外道」批評他人者,還是先堅固自己的「佛法」比較重要!否則「所知所學」的,比自己「口中」的「外道」還不如!那就情何以堪了!
經說:「應以○○身得度者,即現○○身而為說法」,也說「眾生平等」,學者切莫不要把「○○身」、「眾生」,只限定在「佛教界內」才算!
「一切法皆是佛法」,至於「一切法」「是不是皆是佛法」,就在自己能不能領悟了!
【丹道煉化之法】
一、【說明】:
不需要在「一次呯吸」中完成所有的路線,不論呯吸次數多少,只要完成路線的運行即可!所以【呯吸】要「放鬆、自然」!
運行路線時【緩和、輕慢」】,每到一定點【部位】,至少停留一次呼吸的時間再運行!
「觀想」「氣」的運行和「部位」,不可太用力,只要意到即可,愈放鬆愈好!如果太快、太緊張,容易「上火」!
每次靜坐,運功三~五次即可!運行完後,意守息丹田數次,再回歸平時「觀照」「所緣」!
平時、睡時若有欲念,則觀想由三點收入丹田即可,待靜坐時再運行周天!
二、【部位】
「三點」:「男眾」是「男根」和兩「睪丸」,「女眾」則是「女根」和「卵巢」!
「丹田」:在小腹和肚臍內,平行往身體內收的中心!
「背脊」:在背後脊椎中心,與「心窩」相對!
「百會」:頭頂正中心!
「膻中」:心窩!
「會陰」:陰部根與肛門中間!
三、【小周天路線】:
氣由此【三點】收入集中【丹田】,再下斜行至脊椎【尾骨】,稍作停留後沿脊骨上行至【背脊】,稍作停留後上行【百會】,稍作停留後,經眉心、喉下行至【膻中】,稍作停留後下行至【會陰】,到了【會陰】後,觀想「氣如圓珠」,緩慢依「平面、逆時針旋轉」的方式,垂直向上昇行,收入【丹田】後,再旋轉數次!
由【三點】起始至【丹田】是為一次功,重覆三~五次即可!
【應注意】:
【會陰】向上昇行,收入【丹田】時,切記應「緩慢」的原則,上昇到【丹田】後,也要在丹田多旋轉幾次!若上昇作得太快,會有上火的現象,所以務必緩慢、放鬆!
不管那一種降低「淫念」或「貪愛自我」的方式,「靜坐」「觀照」都是不可或缺的,絕不是光口說、持戒或讀經能解決的,上文所述!師兄若有興趣,可試試,但還是以處理「淫心」為重要!感恩!
...........................................................................................................................................................................................................................
【王○○】
師兄以上所說 我並不是很懂 而且我感覺對我的助益 好像也不是很大...如果簡單來說.我現在可能需要轉移注意力..其實光這點.對我就很難了...自我愛的部分.我聽你述說很多次了.可能是還不得要領吧..總之 我會努力的 謝謝師兄的開示 感恩^^
【回應】
師兄慈悲!
「淫念」的來源是「自我愛」,自我愛的源頭是「我執」,要處理「我執」來就是一件「觀慧修行」的大工程,而「觀慧」的過程境界,是「千變萬化」的,且因各人根性不同,所遇到「觀慧」的變化現象就而不同,所以只能講講「大原則」了!
「觀因緣」、「不淨」、「結構」、「世間眾生苦」、「親人」等等,就是所要「轉移注意」的對象,也會因「轉移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而「轉移注意力」,也不只是針對「淫心」而已,而是「一切境相」皆然!
能不能【轉移注意力】是跟「覺知力」有關的,而「覺知」是在「思惟建立觀念」中壯大,雖然「平時的讀、念、理解」也能建立「思想概念」,但遠遠比不上由「收攝六根」的「靜坐」來「思惟、建立」如生命的「觀念」!
所以「八正道」中,由「靜坐」而「思惟」「正見」是最為重要的,這種「端正想法」的方法,不但能培養「覺知」,而因為「觀念正確」,所以「所言、所行」的,也必然依止於「正見」!
師兄感覺「助益不大」的原因,或許是缺少了「靜坐」的「思惟」,所以鼓勵 師兄,每日擇一時間「正襟危坐」、「靜思法義」,只要假以時日,必能「得獲法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