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度」或「先度他」】

【李○○】

 「奕壯師兄吉祥,感謝條條解理清楚至末學多受法益法喜!話說出家或在家居士分為四個不同修佛學的目的1.修行是為自己得證悟2.宏法利生3.修行應世入生活體悟4.修行為了行詐騙惡行,這四個所呈現出來的,各個反應修學者的心境及表現給於眾生的法也會有不同的深度!師兄的宏法利生的心是可讚歎的!很普遍的法是給大多數的眾生而能相應及易於融入便是大多數受益,如現有道場就叫人行菩薩道成佛菩薩,問題是這樣行持跟先跳出六道之道再來修菩薩行持,

師兄認為先修菩薩道先證悟還是出六道之後再來修持菩薩道得證悟!哪一種快,師兄不可用文字解而解,要以現代人的習性及各道場的現況來說,這樣才不至於現入法執所縛!感恩」

回應】師兄吉祥!

末學認為「法」是要普遍能行的,否則「法」就算「再高再妙」,於修學者又何益呢?所以在相應「法」的前提下,為了使「聽聞者」容易理解的由「信、解」而「行、證」,以易於現代人理解的「語言、文字」傳播、溝通,就成了不得不的方便了!

也因沒有「觀察根機」的機會,所以末學只能「單向」的,依所知、所解的「原則」、「原理」,儘量以「白話」來論述!或許某些同修是慣於「經文」的,但若照貼原文,就失去「交換心得」的意義了。而且「講經」不同於「說法」,「說法」是依「經文」學習後的「心得」,「心得」雖不離「經意」,但「心得」是會超越「經文」框架的!所以才說「依義不依語」!

雖「自度」或「度他」的「發心」不同,但「法理」其實是一樣的,在此辜且不論,要說先「自度」再來「度他」,還是以「度他」來「自度」,其實是依「根機」的自我選擇!而「跳出六道」,末學認為應理解為「不受六道束縳」,而不是「離開六道」!因為只要有「我執」,到那裏都是「束縳」!若沒有「我執」,「三界六道」又與「我」何干?

「原始佛教」了解「煩惱」的主體是「自我」的「身、心」,所以由「身、心」起觀。而世間一切無非「因緣生滅現象」,存在的一切,皆不離「各種因緣條件組合」的互相依存,實無單一主體或單一因緣能成就的,而「身、心」也是不離因緣而依「境界」反應的,且所謂「境相」,是指「自我身心」以外存在於「時、空」的一切,這包括「他人、事、物、國土、環境、世間」等等,這種由觀「身心」、「境相」互相依存、互動的「因緣觀」,必然產生順向「大乘」發展的修法。

善觀因緣者,必會了解;一切法,只要缺少一因素,就無法成就的,所以珍惜、創造一切「因緣」,而珍惜「因緣」者,即使是「逆境」,也會視為成就、提昇修學的「增上緣」的。也因一切眾生,只要累積、具備「成就」的因緣,是誰都能「成就」的,而修學者個人的成就,更是各種「人事物」因緣的助成,所以感「眾生恩」而誓行「度人」的菩薩道,這一切無非是對「佛法因緣觀」的體認而來,這絕不是「依文字解」而來,是「實觀因緣」後,為了使聞者「理解」方便,而化為「文字」的描述!

以佛法「因緣果報」的原理來說,是沒有「快」或「慢」問題的,也就是說,是否「完成」,全看修學者「累積的因」夠不夠、足不足!

雖初入修行的「根性」,確實有要求「快、簡」的「人性的需求」,但修行就是由「人性」漸次提昇為「聖性」的過程,所以理解「因果」而「重因地」將是必然的表現。而即使是「原始佛教」,也是依一切皆「緣起」「無我」而學的,既「無我」,又何來「誰」「快、慢」的問題呢?更何況是以「先度他」為特性的「菩薩」?

若真要論「快、慢」,以佛法理論來說,真正的「出六道」、「脫離輪迴」,是無法完成「菩薩道」的,因為「證初果」,最多不過是「七來人間」,而必「不受後有」的入「涅槃」!況且;不斷累積「自度」的「因」,又如何產生「度他」的「果」?就像全力衝剌者,要他急轉彎是很困難的事一樣,所以以「大乘」來說,才有「迴小向大」的勸說!

而以「大乘」來說,圓滿「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就是「成佛」,所以先「行菩薩道」或後行「菩薩道」,何者能早日成佛,這就不言可諭了!這是以理論來作比較的,但末學認為;依於自己「根性」而向上漸次提昇,是最「快」的,也就是說;修行不是要「好高騖遠」的跟誰「快快」,要比的是自己的「基礎」「札不札實」!

而不管「原始佛教」的「自度」、「跳出六道」,還是「菩薩道」,「修行道場」皆在「世間」,也就是說,都是在「世間」證悟成道的,只是「菩薩道」是先「度他人」,也是以「度他人」來「降服自已」而已,這是「菩薩種性」的特色,是修學者自己「機根」、「發心」的「選擇」,或許「道場」有教化的功能,但不管那一個「道場」,若離開「勸發菩提心」而趨向「自利」,這就與「大乘」無關的!

「道場」與「法門」一樣,都是依「根機」不同而設的,是服務「根機」的,而「根機」當然也包括了「習性」,對「根機」而言,若不能作到「以現有的各人根性」為基準而作向上「提昇」的教育,這種參與「道場」與所學「法門」,對修學者而言就受益不大了!更甚者,要求不同「根機」「齊頭式」的去配合「道場」與「法門」,或只依順「根機」而不能導向提昇,若再加上不能「自覺」而自我提昇,修學者必然受制於「道場」與「法門」而停滯修學!這不但是非方便的「隨便」,也是因「感性」而產生「崇拜權威」,增長「情執」的原因!且即使『要以現代人的習性及各道場的現況來說』,也不能離開「相應佛法」而說,否則就失去修學佛法的目的了!所以不但要「契根機」,更要「相契真理」!

末學所知「修學者」的「根性」,有「重感性」而以「慈悲」門入的,重「理性」而以「智慧」門入的,重「信仰」而以「行願」門入的三大類,而所謂「門入」的意思,是依合於自我「根性」的「門入」來貫通全部,而不是單單只有一門!更不是強調由那一個「法門」入,是指雖依於現有的「根性」來選擇「法門」,但「法門」必依其「根性」來「提昇」而「貫通全體佛法」,這才是正常道!

若以「佛法」來看「世間、出世間法」,有「執相」,「偏空」和「由相見空、空不礙相」的三類!而對法的分別,也是不離因「根機」或「執見」而有,所以末學個人認為,「捨執」的觀念,或許是「異中之同」!

「法」是「法爾如是」的,會「認知不同」的是「不同根性」,為了要對「法」的「認知」更為周全,必然要改變、提昇修學者的「根性」!而「改變、提昇」自我的「根性」,也是在突破「自我設限」,而學者不斷自我突破,才能「向法」而「如理」!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