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慧命、法相莊嚴、戒律】

【王○○】

「謝謝師兄開示..感恩....師兄; 何謂法身慧命.佛法說的法身慧命跟一般人常說的法身慧命一樣嗎..例如常說延續或斷了法身慧命.問題是法身慧命有可能斷嗎.這跟<法相>的說法.好像有點接近...因為一般人說的法相.都是死了以後才說的.生前不能說這個人法相莊嚴阿... 」

【王○○】

基督徒婚前不能有性行為.可是幾乎每個青年教徒都無法遵守.都等犯了戒才去懺悔.這樣的犯戒和懺悔.於一生的長度有何損傷呢.這樣的戒還有意義嗎(空擺設而已)...如果還活著.犯了許多罪.等若干年回首再懺悔就好了啊.可是修行者會說.我們能活到那個時候嗎.阿貴無知.這樣的理由.似乎有點牽強.很難從心裡完全接受...愚昧無知常犯罪過錯的阿貴...(究竟該怎麼看到事態的嚴重性呢.末學似乎看不到...艾)

回應】師兄慈悲!

修行者是以「正法」、「真如法性」、「真理」的「理體」為「身」,而以「智慧」為生命的!佛教的修行,首重的是「智慧」,而「智慧」就是修行人的「生命」!

而「法身」是需要以「智慧」來長養的,就如同「人」的色身,必需依賴飲食滋養一樣,所以如果「法身」失去「慧命」,就會失去「法身」!這裏的「失去」是指不能「得證」!

佛與眾生,皆具同樣「法身慧命」的「質素」,只是佛陀圓滿了,而眾生還在「修集」。其實所有一切都是因緣的累積和散滅,能如此變化,是因為「法空性」,這就是「法身」,但不修即無法得證,所以需修集「智慧」來長養、堅固而證得「法身」!

而為了「警惕」、「提醒」不修集「智慧」,甚至具「邪見」者,而有所謂「斷了法身慧命」的說法,但實際上修學者的「法身慧命」也是依「緣起」的,(這能依「緣起」的,就是「法身),是無所謂「斷不斷」的,因為「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成份因素」和「可能性」,所以即使是「邪見」者,只要「回頭是岸」而累積圓滿,也必能成就!問題是「邪見」者是不會認為自己是「邪見」的,也極可能認為別人才是「邪見」,所以不斷投入「質疑」、「思惟」、「抉擇」因緣,是突破「自我框架」,建立、堅固「正見」的不二法門!

「法相莊嚴」是「讚嘆用語」,一般是指「諸佛、菩薩」及其塑像、圖繪,或對「修行德高」者的讚嘆,引用在「往生者」身上,是對「往生者」表示尊敬,所以「法相莊嚴」不是「往生者」的專用詞!

以修行者來說,「法相莊嚴」是指「法相」,而「法身慧命」是指「法性」,所以「法相莊嚴」與「法身慧命」,兩者雖不同,但「彼此有關」而互為「因果」!而他們的關係,也可依「因為具法身」,所以可以「修集功德、慧命」,而得「圓滿報身」的「法相莊嚴」」來理解,而且無論「法相莊嚴」或「法身慧命」,都不是「往生」以後的事,而是「現在、當下」的累積!感恩!

佛教的戒律,雖是「同理心」的「道德」,但更重要的是為了不障礙「修定、慧」而持戒,也就是說,雖然只有「持戒」是無法解脫的,但「不持戒」就會障礙「修定、慧」,沒有「慧」,自然無法「解脫」了!

戒條的項目,雖是順應「時、空、文化」的不同而變化!但是「同理心」的「戒律精神」是不會改變,所以末學認為只要掌握「同理心」和「排除障道」的戒律精神,「戒條」的增減、持守,要看個人的拿揑!但原則上,雖然「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的「性戒」,有「大乘、小乘」「層次」、「發心」的不同,但在修行尚未相應「無我慧」之前,對「修道是否有障礙」,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以「業報」的嚴重性來警惕學者不要犯戒,這雖是方便,但若只是為了達到「不犯戒」,而不知以「不犯戒」的基礎來「修定、慧」,這就失去向上提昇的機會了!更甚者,修學者因被指責「犯戒」而有「嚴重」的「業報」,所以不斷停留在「自責」、「懊惱」、「如何閃避」的「煩惱」階段,而不知道應該專重在「可作為」的當下,這就失去「懺悔、警惕」的方便性了!

現在的人認為,只要「懺悔」或「修法」就會消業,辜且不論能不能「消業」,這種「逃避、閃躲業報」的心態,其實並不相應「懺悔」的真實義意,真正的「懺悔」,不是去討論如何作才不會有業報,而是對過去所犯的錯,都要「悔過不故犯而歡喜接受」!「接受現況」才是「安心」之道!

對於包括「業報現前」、「生、死、病、死」等一切本然現象,修學者是要全然接受的,而「凡夫」就是無法「接受」,所以才會試圖以各種方法來「改變」已成定局的「結果」,所以時時、處處不得「安心」,而修行者不但要接受「過去業力、業報結果」,還要積極投入「決定下一秒」能否得到「自在結果」的「因緣」,如果不斷在「業報」嚴不嚴重上打轉,不但不知道要投入「正確因緣」,相反的,所投入的,極可能是「煩惱」的「因緣」!

或許有人會說「懺悔」也是投入「正確的因緣」,這就要看「懺悔」者的心態了,而不是「懺悔」「這件事」,如果「懺悔」是「反省」而尋求「什麼才是正確」的,這自然是「正確得自在的因緣」,但如果是「自責」、「懊惱」、「逃避」,這就是在投入「煩惱」的「因緣」了!

犯戒當然是不對的,自然也會有「業報」,學者如果認為只要「懺悔」就能解決「業報」而不斷重犯,甚至認為不斷「犯戒」,只要某個時機點再來是「懺悔」即可「消業」,這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其實比「犯戒」本身還要「嚴重」的,因為他已背離「正念、正見」,更與「懺悔」無關!

或許戒律是一種「保護機制」,但人的「欲念動力」也不是罪惡,如果只是一味的限制而不知以「方法」來疏導,人的身、心是容易出現問題,也就是說;不去教導如何「疏導」、「淨化」的方法,只知道「限制」,或以「業報」來威嚇,這種「教育者」,對修學者「有害無益」!畢竟要教人「不可以作」是很容易的,但教人什麼是「可以作、如何作」的,這才有教化的意義!

就犯不犯戒的「嚴重性」來說,末學認為不在「業報」,而是在「不知當下的應可作為」,因為「業報」該來的就是會來,但「應可作為」卻不作為,不但影響下一秒的「業報」,更決定了是否能「自在解脫」

,所以真正的「懺悔」,就是「積極」的投入「正確」的因緣!過去的已過去,已結果的也改變不了,未來還未定,而「當下」才是修行者「能作為」的「因地修行」!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