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量、境的問答】一
【王○○師兄】
劉奕壯師兄: 昨天你回那<三篇> ˙我很吃力的看過了˙但是都在肚子裡˙只有一小部分消化了˙那麼多的名相與不了解˙我還要繼續看下去嗎˙一直重複不斷的閱讀˙對我是有效益的吗˙坦白說 我對<第七的見分看到第八的見分>我都無法領略了˙我該如何前進呢˙<無>的看見<無>的˙又不能以物質界來作比喻˙我也只能心中想 心中理解罷了˙其實我想問師兄的是 ˙我需要一直重複研讀那三篇嗎˙如果需要請告訴我˙因為那三篇對我而言超越太多了(主要是名相)˙況且寬謙法師也沒說到那些(我聽兩遍了)˙在生活上也沒有可以用<話語>討論的人˙我只是透過文字與演說不斷的學習˙˙˙˙˙因為那三篇名相太多了˙幾乎每一個我都不認識˙我又不敢隨便亂解˙我該如何呢˙一直囫圇吞棗的看˙好像也不是辦法˙˙˙師兄說:<此相分即為境>˙那見分就是心眼就是看嗎
【回應】
師兄莫急,因為末學認為「第六意識」是「唯識」的關鍵重點,所以先把「意識」所有的相關名相貼出來,以後再慢慢簡化、說明!請師兄多以他們的「關連性」來思考,不要陷在名相中!
乍看很多,但把一些了解即可的名相,比如「夢中意識」,了解後就可捨除!末學會再簡化的,但既然有延伸的部份,也貼出提供以後的【參考】!
也因為之前,有同修說要依經論來述,所以這才貼出名相原文的解說,既然要貼名相原文,也就不能不貼『延伸的部份』了!
而末學自己是依「原理」修學是不急於名相和學術的!「名相」是為了詮釋「原理」的,所以末學的方法是理解後,以自己所知,代替古有名相,甚至自己現在用不到的,末學會自動捨棄,如果需要,現在的工具書很多,隨時要找是很簡單的!對末學來說,寬謙法師的「唯識」,大概也是如末學所說依修學「原理」和「簡化」的唯識!
「唯識」是「瑜伽師」修禪定時,把內自覺知的心識關係,寫成文字語言的,是要讓修學者,依八識的關連,了解如何「提昇」,那是實踐而有的,而且實踐後,內容會比「唯識」寫的更複雜,從前古「大德」也是透過實踐,所以「唯識」學的內容,才會慢慢增加到現在的「百法」!
如果是研究學術,就真的必需要懂得「專有名詞」,猶其是,沒有原始佛教的基礎修學,要理解大乘或唯識,是會有困難的!
從前末學和 嘉雯師姊所提問的,師兄要學的是「學術」還是「實踐」的原因,也是在此,雖學術和理論是「修學」不可避免的,但「理論、原理」不一定是學術」!
老話一句,真要實踐,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原理、重點,由實踐而得到利益,而名相和學術,則慢慢了解即可!有問題提出來研討,是師兄目前可行之法!
【回答師兄的問題】
一、【<無>的看見<無>的】的解說:
內心意識精神作用,要片面的以文字來形容,是會感覺虛無,只能先「比量」推理,再透過實驗來顯現!
二、【第七的見分看到第八的見分】的解說:
【說明】:「見分」--能取的精神的識知作用!「相分」--所取的境相作用!「唯識」稱外在的一切為心之「相分」,內在的心識為「見分」。
【攝持】接受現行的熏習,叫做攝;任持種子而不消失,叫做持。
「八」的「見分」是【攝持】根身、器界、種子的力量!
「八」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種子!
【解說】:
「七」「識知作用」(見分),識知的是【「八」的「攝持」力量(見分)】!
所以「七」「識知作用」(見分),把【「八」的「攝持」力量(見分)】!當作「七」識知的「境相作用」(相分)!所以「七」以「「八」的見分為「我」、「我所」!
【<此相分即為境>那見分就是心眼就是看嗎】
「見分」--能取的精神的『識知作用』!
謝謝指教!
………………………………………………………………………………………………………….
【王○○師兄】
劉奕壯師兄: <【三性三量通三境 (3-1)】>˙˙這篇主要介紹<佛學電子辭典>查詢˙善分四種˙不善四種˙有為無計五種˙無為無計三為法˙三量˙˙˙因為不是平面敘述的關係˙所以看起來特別吃力˙這該怎麼辦呢˙一個一個問嗎˙還是可以選擇不理他˙或是多讀幾次以再問˙我覺得應該也不是很難˙就是解釋的方式不夠<透>˙這就像聖德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如果沒經寬謙法師大概解釋˙看起來也是卡卡的˙但是<透>過法師的演譯看起來就輕鬆多了˙怎麼電子辭典的解釋方式不平面敘述呢˙阿貴甚是不解˙很多人認為佛學很高深˙主要剛開始也是 障 在這裡˙如果用平常說話的方式˙我相信艱深的佛法˙大家也願意去深入了解的˙阿貴這麼覺得˙˙˙
【回應】
【善性】
是以對「此世」和「未來世」有益的「身、口、意」業!比如「十善」!當然「無為」善,也是,但以「因地」來說,只要是「七」還在,即使是「善,也是染污!
但他有「能解脫的成份」,也有「原本具有的成份」,能相應「心所」的成份、和相應「善心所」後引生的善!
【善性】則是相反!
【無記】最重要的是「七」的「有覆無記」和「八 」的「無覆無記」!
「無為無記」對「因地」來說,參考就好!,
【一個一個理解或多讀幾次都無所謂】,末學認為,反正讀一次,思考一次,就會深入一次!
工具書是參考字、詞典,面對不同的根機,是很難面面俱到的,即使是親身「見聞」,也會有「應機」的問題,所以「多聞」才是深入的方原則!
謝謝指教!
……………………………………………………………………………………………………………
【王○○師兄】
劉奕壯師兄; <【三性三量通三境 (3-2)】>˙˙˙<【三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感官與心識所認識對象,六識所了別的六境(六塵),是人認識的客觀世界。唯識認為這個客觀世界是「第八識」變現的「相分」,以性質不同分三類!「八識」變現「相分」的「方式」有兩種;即「因緣變」與「分別變」,有漏之識變可分為二:(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為因緣變。(二)隨分別之勢力而變,稱為分別變。前者必有用(作用),後者僅為境。
一、「因緣變」:由實種子轉變的實相分;第八識是由「自體」所藏的種子開發的,所以所緣的是實體法,所謂的因緣就是:有真實力用的種子之意。,以諸法自身的種子為因,以先業異熟(善惡業種子)之增上緣所變現的,亦即以名言種子為因,以業種子為緣,「不借計度等分別」之力,任運自然變現諸法。是「實種」所生!【第八識、前五識及五俱意識等所緣之境,乃由因緣任運而生,皆有實用,故稱因緣變】。 簡單說,隨因緣的勢力從自體種子任運而起,有色、心「實體實用」者就是因緣變! 第八識是由自體所藏的種子,其所緣的根身、器界、種子也是「實體之法」,這是因緣變,前五識是分别現量的「自性分别識」,其相分是從第八識自性種子所生的「實法」,也是因緣變˙˙>˙˙˙˙˙˙˙光這一段就好多名相不懂˙˙譬如: <有漏之識變可分為二: (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為因緣變˙˙˙>整句話 我幾乎都不懂˙˙˙然後名相諸如: 有漏之識變˙實種子(有虛種子嗎)˙ 自體 ˙實體法˙因緣就是有真實力用的種子之意(這句我不懂)˙先業異熟(過去的種子嗎)˙名言種子˙業種子(一般的種子嗎)˙不借記度等分別之力(不是很懂)˙實種˙實體實用˙實體之法˙自性分別識˙實法˙˙˙˙光這一小段˙我就暈了˙可能需要再更白話的解釋吧˙艾˙˙阿貴真鈍˙˙第二小篇 後面的我就不說了˙因為在這裡就打結了˙再看下去也是免強看而已˙我可能還需要再<用心>體會˙˙師兄想一段時間再回覆我吧**
【回應】
【有漏之識變】:就是指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八識」皆「能變」!以自身的種子為「因」,善惡業的「緣」,任運自然變現諸法!叫「因緣變」!
【實種子】不是「虛實」,是「八」的「實在作用」(真實力用)的種子!
【先業異熟】:過去之善、惡業而得果報種子之總稱!
【名言種子】:又作「名言習氣」,是名言(指名字與言說)所薰成之種子。稱名言種。
【業種子】:有助於其他羸劣無記之種子生起現行之功能。就是業種。即第六識善惡思業之種子!
【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判斷推理作用。
【實體實用、實體之法】:「八」的實在種子的實在作用!
【自性分別】:以心所為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自性分别識」所對的「境相」,是從第八識自性種子所生的「實在法」,所以是「因緣變」!
簡言之,由「八」的「實有作用」一切種子變現的,就是「因緣變」!
謝謝指教!
………………………………………………………………………………………………………….
【王○○師兄】
劉奕壯師兄: 我感覺是出在 字與名相 的問題上˙很多應該是同義詞的˙但就是容易混淆(被障)˙˙想請問師兄˙寬謙法師除了二十集初階版演說以外˙還有進階版的八識演說嗎˙我覺得透過演說˙好像比較容易理解˙如果能透過說話對談(同學互相討論)˙那應該會學得更快˙˙˙
【回應】
師兄以寬謙法師的唯識為原則,再延伸名相法義,是可以再深入的,但末學認為把寬謙法師的「唯識」完全理解,對學修「轉智」已是有餘,除非是師兄要研究「學術」,那可能進佛學院會比較相應!這是末學的看法,謝謝!
……………………………………………………………………………………………………….
【王○○師兄】
劉奕壯師兄: <【三性三量通三境 (3-3)】> 喔˙看的頭好暈˙˙**˙˙很多名相都是沒接觸過的˙像明了意識˙五同緣識˙不俱意識˙˙等等˙這都是師兄與寬謙法師演說內容沒說到的˙我在想 那麼多名相一定都要學嗎˙如果專跟一位法師學習那會怎樣˙我聽說 唯識 的<山頭>也很多˙是因為見解與了解都不同嗎˙為何不能整合呢˙阿貴不是很了解˙˙˙或許進入實修(禪坐觀息)真的不需要學習過多的名相˙因為都是同義詞˙只是換個包裝而已˙好像是這樣
【回應】
師兄太急了,慢慢來,「名相」不一定要馬上學,唯識 的『山頭』,末學不了解,末學是依法論法,況且即使是唯識的論,也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末學才把他們全部貼出來,像「意識」就有不同角度的解說!
要說「實修」,以「唯識」的名相來說,排除「七」「真帶質」的「定中意識」「現量」的修學,才能相應「無為無記」的「勝義性境」這是唯識的實修,學,雖實修不一定由觀息入手,但實修的「定中意識」若有「七」「真帶質」的「非量」,或前五而來「六」的「似帶質」「比量」,所修的「定」也只是外道不能解脫的「無想定」,而排除「七」,才是聖者所修的「滅盡定」這是相應原始佛法「根、境、識」觸,與明相應的修學原則的!而定中,不會有「比、非」量,當然是不會有這些名相理論的!
謝謝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