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之論辯】 (三)
【Q】、
《釋摩訶衍論疏》卷2:「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亦有。」所以在佛法中,說「因果不空」不一定就是對「空」的定義不清所致!
【回應】:
《釋摩訶衍論疏》修行者為了「為究竟取攝【不住涅盤】故」而「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亦有。」而「成就」【大悲成就無住門】的【方便】,是觀『有』一邊!應與前文和上文「般若成就無住門」的『畢竟寂滅皆無所有,【不住生死故】』觀『寂滅』的一邊,全體對照看待!在此先不論「法意」!就「因果不空。業報亦有」句「嚴整性」來說;【因果不空。業報亦有】具備了末學「句子的完整性」和「關連對應性」的!「因果不空」的「不空」對應「業報亦有」的「有」,「不空」當解為「有」的意思!此句並沒有問題,這就是末學所謂「嚴整性」的意思!
但『萬法皆空』的「空性」和『因果不空』的「空無」,不具「句子的完整性」和「關連對應性」!它可以各自獨立成句,但合起來,就會有問題!因為兩個「空」的定義不同」,看的人容易誤解,也會牽連對「法意」的理解!特別是上座「說法者」所立的「銘言」,影響層面更大!
………………………………………………………………………..
【Q】、
劉兄若以「嚴整性」而論,的確言之成理!!但許多格言或成語未必都符合「嚴整性」!
舉例如下:
1.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2.天下無難事只怕無心人
何者正確?
【回應】:
『天下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無難事」對應「有心人」,如果要把「有心」連結到「有私心」等意思,就是錯的!
『天下無難事 只怕無心人』,「無難事」對應「無心人」,如果要把「無心」連結到類似「無心插柳」或「無私」等意思,就是對的!
所以要看連兄對「有心」、「無心」的「定義」為何?但如果沒有「定義」問題,就「鼓勵不要灰心」的原意而言,一般人都會認同「有心人」吧!
因為對多數人是有益的,而不是末學自己的定義,所以末學也會回歸到以「原意」來看待!而『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獨立的一句銘言,並未有另一句銘言的對比,所以應該以前後句,互為對照!
.............................................................................
【Q】、
1.虛空無盡, 我願無窮
2.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何者正確?
【回應】:
若以「法意」論:「虛空無盡」、「虛空有盡」,是「常、斷」,更是佛陀所定義無關解脫的「無記」而不論!
若以「修持」論:虛空的「無盡」、「有盡」,無關對錯,重點在「我願不窮」和所要呈現的堅定態度!更是「行持」的基石!所以還是要回到原意,對修行者較有益處!
若以「對照」論:以「虛空有盡」較堅定,但不能說「虛空無盡」是錯的 !
因為是論「願力」,願小願大都是願,無關對錯,若有錯,應該是分別心有錯!
師兄所舉的都是「文字詮釋」角度的問題,師兄當然也了解這些例子的原意,而末學是偏向依原意論法而行的,因為「作不作得到」和「作多少」,才是末學所關心的!
………………………………………………………………………..
【Q】、
末學以為未嘗不可 以如下解:
1.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縱使虛空有盡,我的願力也無窮無盡!強調願力無窮無盡!
2.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縱使萬法皆空無,因果也不空無!強調因果不空!業報亦有!
【回應】:
「萬法皆空無,因果也不空無」!這是以「空無」為「空」定義說法,但「因果」是「萬法」之一,若要以「萬法皆空無」來證明或強調「因果也不空無」,就像說「即使世間所有的錢都「空無」了,我的身上的錢也會不空無」一樣矛盾的!而「虛空」不是「願力」,兩者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作如此對比!
退一步說,如果只是要強調「因果」「不空」而連結「萬法空無」,那也就要來論一論「萬法空不空無」,如此可能出現的問題會更大,因為「萬法皆空」是【法意】的問題,既然是【法意】問題,應以「法意」作對比!而不是「願力」或其他來作對比的!末學想,大概學佛者,應該不會說『萬法是「空無」的」』或以之喻『因果的「不空無」』的!
還是回到末學所提問的,是師兄自己的看法,還是法師的定義?如果法師與連兄不同,那是不是先請問法師意見!
………………………………………………………………………..
【Q】、
『地獄不空』,是說如果『地獄』還有眾生的話,地藏菩薩、誓不先成佛!菩薩必定先度盡地獄眾生,直到地獄沒有眾生才成佛!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若有眾生、就不成佛』=『地獄沒有眾生、才成佛』,並不是『地獄沒有、誓不成佛』或『地獄有、誓成佛』
【回應】:
『地獄不空』的問題,末學的回應『地獄不空』也是『度盡地獄眾生的意思』!
末學是在推理如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空、不空」是「有沒有」,依字面上而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豈不成了『地獄沒有、誓不成佛』或『地獄有、誓成佛』了,那當然是錯的!
但不管如何,『地獄【能不能】空』或【能不能】度盡眾生,這個【能或不能】,也是不離空義的!這才是重點!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問題來說!
1、末學要提顯出的重點是,銘言「句子的完整性」,和前後「關連、對照性」,如果沒有,句也不成句!各自獨立的句子或許對,但合成一句,就會產生矛盾現象!
2、定義的問題,連兄所舉的例子,任何人對「方便」等等用詞的理解,都是「約定俗成」而相同的,但「不空」,在佛教和現代至少有四種「定義」:
【般若】對「不空」的定義是「實有」!
【唯識】對「不空」的定義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但若因果不能空,也就無法「轉智成智」,阿賴耶也無法成清淨的「如來藏」,所以「因果也不會「不空」!
【唯心】對「不空」的定義是「自性」,若因果不能空,染污不會清,自性也將不顯!
【現代】對「不空」定義是「有」!
如果整句「銘言」的前後句有不同定義,修學者對「銘言」將會無所依從的,當然,也就失去了「銘言」的價值!謝謝指教!
......................................................................................................
【○○師姊回應】:
依字面上而言: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應該是『地獄有、誓不成佛』或『地獄沒有、誓成佛』!而非『地獄沒有、誓不成佛』或『地獄有、誓成佛』!
【回應】:謝謝指正!
【回應】:
感恩OO師姊糾正!末學疏陋!末能依『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本句作正確論述!合十懺悔!然因『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皆是對應之「否定句」,而與《釋摩訶衍論疏》『因果「不空」、業報亦「有」』具相同之「對應」句。
而「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句,兩「空」之定義不定或不同,並不符銘言「對應相比」之明確性,而易使修學者誤解「法性」為「不空」、「實有」或「非一」!故贅文累累!謬誤之處,特更正之!敬請見諒!感恩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