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理論與受用】
所有所寫所貼的理論,不過是對「同一真理」,藉由「不同角度」去「反覆思惟」而落於文字,目的在【加強而落實所建立的「觀念」】,因為一旦「觀念」建立後,往後的「行履」自不必憂矣!所以學者,若能「多多思惟所學」,即使還無法進入「實修慧觀」,但對治「煩惱」,確有一定的效應!
「學習佛法」,自然要先從「經文」甚至「論」的「廣學多聞」、「深入經藏」、「質疑、思惟」去建立和確立「理論」的,論述時,也會以「經文名相」去論述證明所學「理論」的正確性,但能把「經文」的「名相」,以現代的「語文」或「白話」來表達,這表示能『理解』而『消化』「經文」而為「自己所有」!
消化;就是在消融「經文」為自己的「觀念」,這都不離「思惟所學」而有!「思惟」的功效尚且如此,如果能「實修觀慧」,這如「腹中蝴蝶亂舞,但無法出口」的「能說」或「說不出來」的,就更多了,至此方能稍解、體悟「不可思議」之說!
「經文」本來就是「指導原則」,雖要依「原則」的地圖去行持,但「行持過程」的【路上風光】,又豈止於「經文所述名相」而已?對於執著「經文名相」、不能了解「經文」的「指導原則」,或了知「指導原則」而不能「行持」者,雖都同樣可惜,但至少先要了解「指導原則」,至於何時「行持」,就看個人的選擇了,而了知「指導原則」,正是「行持」的一部份!
很多人批評「分享心得」者「不讀經」,但就「因果」來說,若「不讀經」,那裏的「讀經」後「心得分享」?這種硬要把「心得說法」者拉回「經文名相」,這不是跟【叫醒沉睡的人起來吃安眠藥】,「頭上安頭」的行為一樣愚昧嗎?
至於為什要去評斷「自己說法」者「不讀經」,要不就是「不解因果」,要不就是「心態」的問題,這都是該自行檢視的。而「心得說法」者,自然不需到處跟別人解釋「我有讀經」,如果這樣,這不是很「幼稚、無聊」嗎?而能不能『真懂「經」在說什麼』,應該才是「讀經」的重點吧!
任何人的「心得說法」,都是「學習的累積經驗」,別人願意將多年的「學習累積經驗」分享出來,讓聞者能在短短時間吸收他人的經驗而少走冤枉路,末學對此是「極度感恩」的,對於有些「心得」,或許不一定能受用或認同,但起碼不會用「讀不讀經」或「自我」的標準來斷語他人的「心得」!因為光是「社會經驗」就學無止境」了何況「不離世間的佛法」!
「佛法」的理論是很容易的,「歸納」起來,【依不離「緣起法則」而說「三法印」】,其「目的」就是打破「人性」的「執」!而首要化為觀念的是「依他緣變化」、「此故彼」的「法則」!
「依他緣變化」,所以是「無固定不變、眾緣現象」的「無常」、「無我」,也因為「無實性」、「無生」,所以能「依他緣變化」!
佛法的「此(如何),故彼(如何)」就是說;「現前的境相」,都是「依他緣」而有的,滅也是「依他緣」的滅而無,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所以說是「依他緣變化」!
學佛者對『一切法皆是「因緣聚散現象」而已』的說法,大概都是接受、認同的,但對「因緣聚散現象」的原因,就有「自生、他生、因緣生」等不同的異論了,而「原始佛教」所說的「因緣聚散」原因,是「依他緣而變化」的「此故彼」;也由此「法則」,才能得出上文的「法印」!
至於異於「緣起法則」的論述,是否能相對應出「三法印」,學者倒是可以試試看是否能「匯通無礙」,若能;「真理」自然是一而「緣起法」就可以捨棄,若不能;卻還是堅持「異論」,「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了!
「佛法」就是在說;【能夠】,或【不需要】被虛妄相所「迷」的【原因和理由】,當然還有【作到的方法】!
「執實」、「執不實」的,人只要是對「存在」的,都會是「執」,而「不存在」的也是「存在」之一!這是「說一物即不中」的,是連「不中」的也「不中」的,而「佛法」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執性」!
「執實」的是「迷惑無明」的「執有」「常見」,「執不實」的是執「空無」的「斷見」!
以「執實」來說;世間凡夫因為把世間包括「身心」的一切,執為「實有」而緊抓不放,因而煩惱造業,受苦而不盡!
「佛法」是告訴修學者,【依「緣起法則」能得「無常、無我、無生」、「空」】等,是證明了世間包括「身心」的一切,「皆是虛妄」的事實!目的在使學者能「破實有執」,而能不為「虛妄」所迷!
以「執不實」來說;修學者「執著」【「存在皆是虛妄」】的事實,所以追求「空無」,而否定世間【雖是「虛妄」,但確是存在】的事實!
「佛法」是告訴修學者,依「空性」,能緣起一切法,目的在使學者能「破斷滅執」,而能不為頑空所惑!
【「佛法」的「中道」】就是;
「清楚明白」;存在的「虛妄法相」,與「虛妄相」的「法性」和【他們的關係】!
於【「虛妄相」見「虛妄性」】,而【「虛妄性」也能緣生「虛妄相」】,所以「不否定」「虛妄相」的存在,但也不會被「虛妄相」所迷!
看似雖多的「理論」,說的「不外乎」「中道的佛法」,有的只是【偏重「緣起」、「空性」那一邊的解說】,或是【達到的「方法次第」、「過程、證境的「境界」論述」】,和【如何「連貫」】!
會有「對立」,原因在「讀經的學者」能不能作到「連貫」而已!而「連貫」不是「強行」,是【理通】的連貫,若不能因「理通」而「連貫」,「真理」就「支離破碎」而不是「一」了!
問題是;既然知道「理論」,也知道要破「無明」,但為什麼不能解脫呢?,因為凡夫「無始以來」的「我執業力」!
「我執業力」既然是「無始以來」的,必然堅韌無比,若沒有強大「止觀的慧力」,是無法「解脫」的!
這不是說要去「擺脫業力」、「處理業力」,是說要打破「能造業」、「能受業」、具有【迷惑、造業習慣性】的【主體】「實有性」,而「打破執性」的方法,就是「實觀」「主體」、「一切法」「無我」的「慧力」!
而「所造的業力」,也是「一切法」之一,自然也是所觀之一,這不管「能觀、所觀」為何,都突顯出「實觀」實踐的重要性!
學者把「理論」由「概念」的「理通」,而經由「思惟」成為觀念,才能由「實觀」來破「自我」和「身心、一切法」的【執性】!
而「慧力」愈強,愈不會受「身心境相」、「一切法」或「過去所造業力」背後的「執性」影響而迷惑!
「慧力」不足時被「境相」所迷是「正常」的,只要提起「慧力」即可,不必因被「迷」而生煩惱,應將全力「心力」放在提起「實觀慧力」!
迷與慧是一體兩面的「不是迷就是慧」;「不是慧就是迷」,學者是迷還是慧,就看看「相應慧的覺知力強度」!
有些學者為了對付「業力」,所以偏注重「定」,這原本就是「道次第」,但要提醒的是,若只以「定力」來壓伏「業力」,這是不能「出世間」的,相應「慧」的才能稱「道次第」!
而慧觀,卻也需要「覺知、覺察力」的配合,這表面雖有偏重,但卻是「由定相應慧、由慧相應定」的二而一、一而二!
這不離「理論」觀念的「實觀」「破執」,是需「投入生命的一切資源」的,不管學者是;以之來改變「自我的生命品質」,還是以之教導他人改變「自我的生命品質」,這都是「當務之急」,若還在「論辯、競勝」的浪費「口舌、修學生命」,這只能說是學習「佛法」者的「另類選擇」了!
「佛法」是「知易行難」的,所謂「行難」的意思,是要盡其「生命」、「時間」去實踐的意思,這是【將「真理」融合於「生命」而表現於「生活」中】的修學!要作到此,自是比「知道理論」難,但「理論不通或不解」,這就「難上加難」了!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