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待不待因】(三)
【陳○○】
霈元寫道:「之前留文師兄好像沒看懂意思.我再稍作解釋一下好了.還滅門中無明滅則行滅...此無明滅後.彼"行"未生.(但法義上為標月.故說無明滅則行滅.) 既然無明滅彼行未生.如何說無明滅就是行滅的因?如同一個婦女未生小孩,還沒出生的小孩.我們在討論他的死因.這不是很詭異?甚至說因為沒有出生.所以這就是那小孩的死因?...這應該是行不通的吧? 」
【回應】
「緣起」的還滅是依流轉來講的,他是依「生的現象」來說「滅」的,所以先講人的「流轉有」的現象,再依人的「現況」講「還滅」!也就是說;「還滅」,是以「流轉」為所依的!而生、滅,本是世間的兩種現象!若離開生,如何論滅?而「緣起」,論的是生、滅的「因」!「無因」在佛法來說,就會落入「常、斷」見!
若借引師兄的例而言,「婦女生小孩」,所以「小孩會死」,這是流轉因!
「婦女未生小孩,所以沒有小孩」,「婦女未生小孩」,就是「不會有小孩」的「因」!
所以說「此無」是「彼無」的因!這只是因緣的消失,不是有實法可滅!(若是實法,也無法滅)!緣起的「緣起緣滅」都是依「前緣」的,不是自己滅!所以才叫「如幻」!
「緣起」和「有部」對「滅因」的最大的不同是;【緣起】的「生、滅」,都是虛妄分別,是戲論的產物,且緣起是以現象來解釋「生滅」的,因為有生才會滅,所以「剎那生」是「剎那滅」的因!
【有部】以「諸法本來性質」來定論「剎那滅」是「滅不待因」!再引師兄的例子,「有部」會說「小孩會死」不需任何原因,有生就會死,這是必然、本來如此的,可是「緣起」是說;有「生」才會「死」,「生」是「死」的因!所以「死」也是需種各種因緣的,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所以末學要強調解釋的是,這個「不待因」的結論,是不相應「緣起」的,此論述比較相近「無因」,若是「無因」而可以自起,則完全背離根本佛法!
末學認為,由一切現象的「依緣起」,才能講幻有幻滅 ,依「幻有幻滅」才能見「法性空寂」!因為有「本來本質」的說法已是「自性實有」不待因緣的「自成」,這已是有一法可得的自性執著了!
謝謝指教!
………………………………………………………………………………………………………
【陳○○】
修行上因緣法是用來解釋世間現象.及起修的緣起現象.是通"外道"的...所以末學認為佛法不應過於強調"因果或因緣"~"甚至福報或智慧"那些都不是重點.應該說只是助緣或方便.只有對應機眾生說應機的法.而非目前呼口號式的呼喊...為何那樣說呢?因為現在人看"福報"或"智慧"觀點是不一樣的.佛陀眾多大阿羅漢第子中.難道就沒有所謂~"目前世人所看"的缺福缺慧的人嗎?他還不是一樣可以成就?所以不修福慧.不見得不能成就.說福說慧都是方便而已...
【回應】
「因緣法」是用來解釋世間現象,依佛法而言,所謂外道的定義,是認為「自性實有」的,或無因、邪因、一世論、主宰理論者,而緣起法的結論,是依「緣起互為依待而「無自性」,由緣起法則見「法空性」的,這是不通外道的!
緣起法是甚深的, 佛曾對阿難說:『緣起甚深』「如來所說法,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也就是說,「緣起」是與「出世間空性」相應的,而出世間空性,是聖者所證,佛所說的與之相應,能引向涅槃,所以甚深!緣起也指出「無明」「愛」,是「生死流轉」的原因 ,所謂「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所以流轉生死! 又如《大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教的特色就是緣起,所以有人問佛法的特色,佛都會說「我論因說因」!所以「緣起」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質!
修行當然不能只是呼口號,是要實踐的,但沒有「聞思」如何實踐?正要在對待自他「福、慧」的實踐中,悟證實相,所以,在未成佛前,所有的修法和累積,都是助緣,如果沒有這些助緣和方便,又如何達到究竟?
而佛陀對請法的的弟子,一開始也是說五戒十善「升天之法」的,若無戒與道德福德,連「人」都當不成了,何況出世法!所以「長阿含經」說:「福為根基,眾生以安,福為天護,行不危嶮」!
而佛的弟子們,大多是由當時的外道入門,換言之,聖弟子們,在其他的宗教時,戒與福是基本功課,有些外道的戒、德,甚至比佛訂的還嚴!所以聖弟子們是「萬事具備」,只差臨門一腳而無法入道,若說他們不需修福、慧,就能證道,這是與事實不符的說法!
八正道是以「正見、正思惟」的「慧」為起因的,也依正定而有正解脫,不也是有正語、正業、正命,這些都與「福、慧」有關,所謂是「戒、定、慧」三學,若無戒的基礎,定如何成就?無「聞、思慧」,定也是邪定!若無依「聞、思、修」而有的慧,所修又如何確定正確?無「標月指」如何見月?末學認為,「標月指」雖不是「月」,但無戒、福、定,、慧,則如眼盲,是見不到「標月指」的!而戒;消極的是自律,積極的是利他,這也都是不離「福、慧」的!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自淨其意」的基礎!即使是佛陀成佛以後,還是帶領弟子們,到處救治疾病,教導眾生遠離貧窮,四處講經說法!所以修學者,應以「戒、福、定、慧」為基,大乘更要以「悲智心增上」,才能提昇進修「正信佛法」!
謝謝指教!
……………………………………………………………………………………………………….
【陳○○】
又~如果說如幻如化~我想不管是本自具足~或緣起~因因果果等.都是一樣的如幻如化.不管無因.邪因.正因.斷見...全都一樣!如果認為靠修因緣能成佛作祖,我想連跳離六道輪迴應該都有困難...如果是修因緣來斷因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回應】
沒有「緣起」又何來的 「如幻如化」的結論呢?先不論「六度」是成佛的「因緣」,原始佛教的聖弟子們,確是依「緣起」和「四諦」「跳離六道輪迴」的,所以有「緣覺」修「十二緣起」、「聲聞」悟「四諦」的說法,也可以說,「不論大乘一切佛法的根源,都來自因緣」!
不由現實的「緣起流轉」的「苦諦、集諦」世間「因果」,如何有「緣起還滅」的「道諦、滅諦」出世間「因果」?換言之,離開「世間」,連「出世間」也不需說了,修行是依果尋因的,但不能否定果的存在,接受果的現實,也才能由果見因!且只要是存在的一切,何者能跳脫「因緣果報」,即使要離開「因緣果報」的束縛,也是離不開依「因緣果報」而有的!
或許師兄可以以「如幻如化」的「理」一言以敝之,但依就事論事而言,上述的「本自具足」、「無因」、「邪因」、「斷見」,若依這些見解,是見不到「如幻如化」的!當然已進入觀「如幻如化」的階段,對一切法,是不起「實有」見,但不可否認的,不起實有,是依「妄認實有」的一邊才能成立,而且在未成就前,此「妄執」還是在影響「能觀、所觀」的「如幻如化」,如在夢中,未醒前或似醒末醒時的境相,還是如實的!
既然「如幻如化」,當然無實法可得,雖「如幻如化」的「修」也是「如幻如化」,但離開「如幻如化」的「事修」,又如何達「如幻如化」的「實相」?「空理」雖是如此,但也不要忘了,沒有「事修」的過程,是達不到「空理」的!所以論佛法,「理、事」,「性、相」,「因、果」或許為了了解的方便而分別論述,但最終還是不能偏廢的!
謝謝指教!
………………………………………………………………………………………..
【陳○○】
引用師兄(那「生」不也是「頓」了嗎?「緣起」的「互為依待」,是無所謂「頓不頓」問題的!所以佛法稱「無常變化」而「相續」!是的.我想表達的就是.生也是頓.滅也是頓.而破相續現象.從中可以指出一條明路...(尤其是心行或念頭上的相續...^^
【回應】
「頓」是停或不停?能停就是「有自性」「常」,不停就不會是「頓」「無常」,「頓」是背離「此故彼」待他起的法則的!如古人說的;把一段木頭不斷的對分,分得再細,終究還還「有可分」,這是見不到「空」的,「頓」也是如此,這不是末學在挑毛病,這是在論述「緣起空性」異於其他的特質,也只有依緣起,因「此沒有,所以彼不生」,才能當體「空」!
「無常、無我」的相續現象是世間的實在相,不是破不破的問題,相續相也無法破,是由相續相見「空相」,在相續相的變化中,能安住「空性」而不動,稱「如如不動」!這「因地」的修學,就是「無住」!
「心和一切法」的相續,是「不可得」而「無住」的,但人的「執」卻時時去「住」,所以修學就是要回歸「實性」「不可得」的「實相」而「無住」,而若能「頓」,就會成為「一合相」的「執」而「住」了!由「相續現象」見「空性」,而「空性」無礙「相續」現象,佛法稱作「性、相無礙」!
謝謝指教!
…………………………………………………………………………………………………………….
【陳○○】
就算以現今物質來說.現今我們都知道流水(或任何東西)在怎樣相續(分子結構相連).中間也是有空隙(所以我想把這引用解釋滅不待因的論點就是.分子稱生.空隙稱滅.緊靠另個分子相吸引稱相續).所以有能斷可斷(切斷或阻隔)的特質且能穿越.因此末學用頓形容...而上文中說的心念現像.我舉個比較粗淺的例子.我相信有在靜坐修數息的.都有經驗才對.不管所緣出息或入息(.中間都有一個不出不入的時候.末學也用頓形容...也就是不管小到剎那生死~或大到能見的異變生死.其實中間都有一個"空隙引力"形成相續.而這空隙說多大就有多大.說多小就有多小......^^
【回應】
緣起是「此滅,所以彼根本不會生」,引師兄的例子來說,緣起論認為「另個分子的空隙」,是「能相吸引」的「因」!因「前緣斷」,所以「根本沒有能斷可斷」,所以才說「不可得」,而有「能斷可斷」,就有「實性可得」,這是緣起對「實性」的定義!切斷、阻隔,所有一切的現象也都是如此的!這也「緣起」之所以甚深的原因!
至於師兄所謂觀息的「空隙」;以「生理」來說,沒有「四大」的互為運作,是不會有息的,如果是不加控制的息,所謂「空隙」現象,這是「四大」的「此故彼,強弱的轉換」,粗相若如「停頓」,但細相,他也是依「前緣」來決定「生、滅」和「變異」的! 即使是刻意控制停息,也是「心識」的「因」,這是心與根的「此心生故彼息停」!
如果再細連鼻子的「呼吸」也不見了,只剩下皮膚在「呼吸」,這也是「四大」的作用現象,若把這個這個階段叫「頓」,就忽略生起「心識」作用的「因、果」了,也就是說「頓」「停」,是「自成」,還是「依前緣變化」的,若是「依前緣變化」的,說「頓」「停」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後面還是「此有故彼有」「相續」的「不住不停」!世間的一切法,不也是如此嗎?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