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行」與「悲、智、願」】

【陳○○】

 之前強調過"因緣法”只是佛學的一部份,並非重點,成佛首重”信"願"行”,而非”過於強調因果",而非亳無目的般,在空說慈悲,菩提,智慧,像瞎子摸象般,各執己見為正,也難怪雞同鴨講,本自具足之前說過"性”空故能顯萬法(但仍是幻)本自具足說的是透過信願行,人人皆可成佛,而非本來成佛,至於師兄所擔憂之事,末學無此問題,故無法分憂。套句師兄所?,事出必有因,不是嗎?

回應

由「因緣法」可以得證「法印」的「般若智慧」,是「出世法」的重點,若無「般若慧」,連「二乘」也無法「解脫」!

成佛,除了「般若智慧」外,是多了「慈悲、願行」的修學, 之前已引述「般若經」文來說明!若只有「願行」而無智慧與慈心,試問,要完成何種「願行」?

「自度」之願是「聲聞」,「自度、度他」是成佛,「度他」就是慈悲,而不管是「自度」還是「度他」,沒有「般若慧」,什麼也作不成!這是成佛的必修項目,末學認為這很重要!絕非「空說」!

「因果」是「因緣果報」,是世間正理,若不知道「正因」,如何得「正果」,比如修「悲、智、願」的「因」,才有是成佛的「果」,若不依「果」尋「因」,那有「還滅」?「從因尋因」,正是要避免「瞎子摸象」、「撥無因果」,而盲修瞎煉!

「二乘」因 「無我慧」的「觀照」而「解脫」,「大乘」因 「無我慧」的「觀照」,由「自他」「無我」,生起「慈悲」,而因為「慈悲」而起「自度度他」的「廣大願行」!

「整體佛法」重的是「悲、智、願」,而「信、願、行」只是「淨土法門」的「自宗特色」,兩者是有異的,切莫以「一宗之述」來論「整體教說」,比如佛法的「願」是「度眾生成佛等大願」、「淨土」是「願生西方」!但即使是「淨土法門」專重的「信、願、行」也是不離因果的,末學未見有偏離因果而為佛教之說,末學不知道「過於強調因果」、「亳無目的」、「空說」從何說起?

只要是人,就會「各執己見」,師兄不也是如此?而「各自表述」,各人才能「抉擇異同」而取長補短!只要「合理」末學一概「尊重」!

「自性」與「本自具足」,末學前文已「引述出處」及解說,這不是末學「執己見為正」的說法,師兄要「自下定義」、「自我詮釋」而「各自表述」,「雞同鴨講」之說,「其來有自」而末學「深有同感」!

「自性」與「種性」定義有所不同,請不要把兩者相混,至於「出處」,為免長文,末學就刪去不貼了!

「種性」又作「種姓」。是指佛及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證得菩提之本性。「種性」是「各具可能性」,不是「本具種性」,換言之,也有「六道的可能性」,「各具」、「本具」一字之差,千里之遙!

「性」不只有「種性」,還有「本性」、「法性」、「自性」、「別性」、「男女性」等,師兄只看到「性」就只認為是「種性」,再加上「自己下的定義」,難免就會有「雞同鴨講」的情況!

末學之「所言、所論」,對有緣者,只是提醒作用;若不受,也是各人因緣,從無擔憂任何人所修的法門情事,畢竟只要入門,即使初入,也起碼是「善人」,而「正法常住」,更不會因為「刻意」或「誤解」而喪失,若有擔憂者,只在自己的修為,是任誰也無法分憂的!

謝謝指教! 

................................................................................................................................................................................................................................................. 

【陳○○】 

 淨宗主張信願行為三資糧,這點我們肯定有共識。但對於信願行"只是淨宗的自宗特色”這話末學當然不讚同,其他宗派也有主張信願行為學佛之根本的呀。 

回應 

  末學認為「論述與修學」的態度,基本上應提出「論據、出處」,而不是「自己認為」,除非自己首創,否則「論述援引」,應以原作著的意思為要,這也是對原作者的尊重,也不致誤導大眾! 

所以師兄的【其他宗派也主張信願行為學佛之根本】論述,應提引出處,這也是為自己言論負責的態度! 

至於「信願行」,除了「淨宗」以外,是否為其他「宗派」所主張,現在資訊發達,只要有心,尋求證明也不是難事! 

「信願行」,末學已提出「佛光辭典」、「佛教百科全書」等講明,也請師兄提出「其他宗門」論及「信、願、行」的記載! 

「大藏經」除了「淨宗」【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淨土生無生論】以外末學是查不出「信願行」一詞的,若師兄有興趣,也可查查看! 

學習佛法是由「意入義」的「名相」和「理論」是為了讓學者深入義趣! 

以「信願行」來說;分開解說和一起匯說,是有不同意義的,如「願」,大乘的「願」是指「度眾生」,如「地藏菩薩」「地獄不空」等等,這是相應「悲、智」發心的「願」! 

 而「信願行」合在一起的是「信有西方、願生極樂、行持念佛」!師兄把「信願行」合說,卻以「自己的意思來解註解」,這就符合了如前文末學所說「預設立場」的說法! 

單一「名相」只要加上「前言或後語」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比如「人」前面加上不同的字,就會有如「殺人、救人」等等不同意義的變化!這是詮表的方法,所以末學才請師兄回到「原文」的註解來看會比較如實! 

每個人說話當然是要自己負責的,雖「一言一行」是「不離因果」的,但「說錯了」,懺悔就好! 

謝謝指教! 

………………………………………………………………………………………………… 

【陳○○】 

「佛光大辭典 名相:信願行 釋文: 即信仰、發願、修行。淨土宗於此三者最重視,稱為淨土三資糧。資糧者,譬如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若缺此二事,則絕難到達。而於此三資糧中,復有連帶關係,先由信生願,由願生行;信若不具,則願、行皆不成立。 

 p3723   我的天阿真的有這摸難溝通?上文為佛光大辭典網路版全文.請問哪邊指出為淨宗專屬.這可是師兄要我查的.我也照辦了阿.問題是我看不到專屬.或類似"淨宗自宗見解"類似文義阿. 又釋文放前頭.開宗明義解釋~即信仰、發願、修行。後面再附加解釋淨宗於此三最重視.釋文當然是主要文義阿.不是嗎? 」

.................................................................................................................................................................................................. 

回應 

【難溝通】,末學同感;該貼的、該指出的,末學認為已盡力了,也請師兄提出其他宗門「信願行」【大藏經】的出處,若提不出來,這種不對稱的論法,這不是難溝通,是根本無法溝通了! 

師兄寫的是:【成佛首重”信"願"行”,而非”過於強調因果",…】 

末學回:【「整體佛法」重的是「悲、智、願」,而「信、願、行」只是「淨土法門」的「自宗特色」】 

如果【成佛首重”信"願"行”】,那【悲、智】何在?【無智】連解脫也不能了何況成佛!感恩! 

若對「台宗」「法華經」與「淨土」,特別是宋、明、清之關係,有興趣,可參閱引文如下;

至於誰註釋何經,要看註釋者所學的法門,比如「金鋼經」,比如也有以「唯心」思想來註解,還原「宗派的原意來註解」,是比較能看到「宗派特色」的,天台宗之註解「法華經」也是如此!而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本經,以智度論為指南,以涅槃經為扶疏,以大品經為觀法,因而明一心三觀之妙理的『天台宗』本意。是看不到「信願行」的!至於個人要以「淨土」的角度來看其他宗派,論述的,雖是其他宗派,但也不會離開「自己所修宗派」的本位觀點的! 

【十信位】: 

天台之圓教菩薩之行位【六即位】之 

【三、觀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心觀明了,理慧相應】! 

【四、相似即】,始入別教所立之【十信位】:發類似【真無漏】之【觀行】者。入【四、相似即位】,則得法華經所說六根清淨之德,故稱為六根清淨位。這種【觀行】已是不是『無智』的「願」能入了,何況「信願行」! 

末學認為「要論理說法」末學認可,但不能「依原文原意」,末學無言,只能合十! 

【佛光大辭典]】又作法華宗、天台法華宗、台宗、圓宗、台家。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至明代,幽溪、傳燈、真覺等盛弘山家正宗。至蕅益智旭(1599~1655),援引唯識、禪宗之旨,以資發揮天台教觀,惟亦因倡導【性相、禪淨融會】,而招致衰運。 

【天台學者】因扶戒律。然天台學博洽深玄,普及為難,乃特弘禮懺、【念佛】以助之。仁宗時有允堪智圓,於南山律宗諸作,皆為之注,以《行事鈔》、《會正記》為著。略後,【靈芝元照】繼之,注南山三大部,以《行事鈔資持記》見稱。【元照】多引【天台教義】以【釋律】;其翻刻《慈愍三藏文集》,明【禪與教、律】一致,亦與【台宗學者之弘通念佛同】。北宋律宗之應運中興,蓋助台而抑禪之狂放者也(因刻《慈愍集》,為禪者控之於有司)。四明下有南屏、廣智、神照三家。【神照】一家,慕廬山之風,結【白蓮社,特弘念佛】。廣智家之圓辨道琛,人稱其中興四明之道,月結淨土繫念道場,不期而至者常萬人。再傳石芝宗曉,編《樂邦文類》,尤有名。此後【台宗學者多兼弘念佛】,不僅神照一家為然也。 

師兄所解的「信」、「願」等,皆是「末學所說」的「整體佛法」的定義,但「信願行」合而為用的就是「淨宗」的特色,因為「淨宗」強調「往生淨土」所以以「信願行」為「三資糧」,但「整體佛法」的「願」是原則,是「慈、悲、智、願、行」佛德之一,是由之一而含蓋全部的!而「信願行」是淨土「行門資糧」,末學依「名相」論解,而世人無非如是,若不信,師兄可借問他人!且論述此話題,已佔用太多版面,若師兄還是堅持,末學尊重,若有其他能深入修學的問題再研討可也! 

依常理說,【實證】是冷暖自知的,是自比的,實修者大概也不會說自己有實修,說了他人也不一定了解或相信的,自己有無實修,應該比別人有沒有實修重要,所以末學認為,或可提供「心得參考」,適用可取,不適棄之,而自己認為「排除自我主觀」是自修及「觀學善智識」的標準,但這也只是自我標準而已!

 

【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心。........................... 當願眾生  入一切空  滅無明藏  三十二相  當願眾生  相相嚴好  滅依報果  得應身用  當願眾生  乘大法船  入佛法海  我因果願  悉已具足  一切行願  攝在其中  二十四願  攝無量行  信願始門  終大慧本  今於諸佛  前受大願  願今已滿  修進餘行  其中功德  行百千劫  我願乃捨  入無量界  一切菩薩  若入是願  無不得入薩婆若海 

 

佛子。住是位中發大願已。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今復修行無量功德。所謂十波羅蜜三空無相無作有無空空觀成就。】

 

這就是末學說的整體的「願」,是「當願眾生」的【為眾生發願行】!「信願行」,是【自己發生淨土的願行】!

 

由「 常行十心」, 「信願」始而「終大慧本」!這跟把「信願行」放在一起是不同的意義!

 

而師兄說的是「信願行」,可不是【信願始門、終大慧本】!如師兄前言要講「信願行」也未見「終大慧本」!

 

引師兄前文【成佛首重”信"願"行”..........在空說慈悲,菩提,智慧】!這裏的「慧」卻成了【空說】!

 

淨宗的「信願行」與「慧」無關,而師兄的前文「慧」成了「空說」,這不就是指「淨宗的「信願行」嗎?

 

那前言的慧的「空說」,現在又引「終大慧本」,那到底是「空說」還是「終大慧本」?是「空說」就是淨土的「信願行」,若是「終大慧本」,「慧」就不是「空說」!

 

末學是認同「佛德」的願,但不是否定「淨土」或「信願行」的特色,只要是存在的,必有其需求,所以末學雖在「法」上與師兄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尊重一切法門!且能在此論法者,至少是已入修行之門,而末學認為世間善人已是可貴了,更何況是願意犧牲世間享受來自我提昇者,所以末學隨喜一切法門,也希望能更進一深論法意,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